河滨街大事记
临沭有啥工作可以做副业
河滨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5年,当时县农工会在东南村设立,通过工作组的培养和教育,河滨街的首批22名成员同时成为党员,1948年,解明喜担任了第一届党支部书记,带领街道步入革命的初期阶段。
1946年,河滨街的年轻人积极响应号召,共有22名符合条件的青年报名参军,全员入伍,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投身革命的决心。
1951年春天,互助合作的理念在村里萌芽,两个互助组成立,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动力。
1971年,为了便利县城的交通,河滨街集体投资2000元,在常林路北侧建起了首个副业项目——马车店,这是街道经济多元化的重要一步。
1977年,刘玉华大学毕业返乡,他利用所学知识成立了电气焊、火补维修组,为集体创收3000多元,开创了临沭县城对外营业修理服务的先河。
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17万公斤,总收入8.24万元,人口777人,标志着河滨街经济基础的稳固。
进入80年代,河滨街的农业和工业发展迅速。1982年,粮食亩产增长至680公斤,比1978年增长250公斤,显示了农业科技的进步。1983年,投资30万元成立了河滨建筑公司,开启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1985年,街道投资80万元兴办刺绣厂和商业设施,如百货大楼和旅馆楼,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1988年,60万元的投资用于硬化街道,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1992年,投资200万元的兴大酒店建成,成为全县首个集餐饮、住宿和娱乐于一体的高级宾馆。
1994年,河滨街的经济活力进一步提升,投资超过100万元建设酒楼、物资开发公司,并诞生了私营企业华丰化肥厂,私营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1995年,投资70万元的居委会办公楼的建设,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1996年,常林商城的建立和雷华塑料编织有限公司的创办,标志着河滨街进入了现代化商业的新阶段。
1998年至2000年间,街道投入300万元建设25座商业楼,总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进一步扩大了商业规模,巩固了河滨街的经济地位。

扩展资料
河滨街位于山东省临沭县城中心,系临沭县政府临沭镇驻地街,北与利民街相连,西与振兴街相邻,南与半路后街接壤,东与曹村街相接,占地面积92公顷,其中耕地50.5公顷,103户,人口450人。由于国家建设逐年征用土地,至1987年仅剩1.2公顷耕地,经省政府批准,全村转为非农业人口。

声明:本站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微信:zxce87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