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吐槽]2022年的一篇高考作文题居然让我陷入深思
发展副业作文怎么写题目寻求一篇作文标题“为什么把岗位当做事业来干”
随着昨日2022年高考第一天的结束,全国各地的语文高考作文陆续出炉了! 其中 \"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 其实挺让鱼头和各位摸鱼人及打工人深思的!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其中 \"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 这个地方我标注出来了.我相信大部分摸鱼人及打工人看到这个地方,如果年龄快到35岁了,心里都会咯噔一颤吧! 至少鱼头是有这样的感觉的。 不难看出, 青年人才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然后有一名网友也以这个作文题,写出了一篇文章! 国内某度搜索引擎搜索 \"35岁职场人\"相关结果约18,200,000个 许多人把\"35岁\"称为一个尴尬的年龄,在当下的许多招聘中都会对求职者的年龄有一个限制: 不超过35岁。 甚至一些职场人一旦迈进35岁门槛,就会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职场生涯,\"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 论体力和精力,无法与95后、00后去拼比;论资历和定力,无法与高层管理人员去竞争。 35岁的职场人面更临着 升职难、加薪难、跳槽难 等多重职业瓶颈。 想按下暂停键喘息片刻,可回头看看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车贷和房贷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盲目继续向前,如同失去方向的\"工具人\",日复一日深陷职场危机却无力自拔。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这个问题 35岁,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在这里鱼头结合自己的情况和网上的一些建议 汇总起来给各位参考一下! ·每个人都会经历职场下坡路 首先各位要放平自己的心态。职场35岁现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广泛性。再厉害的运动员,岁数大了都要退役,所以每个人会都有走上\"下坡路\"的那天。大多数职业在你年龄增大后都会变得越来越没前途,在一段爬升之后迎来下坡,这是自然规律。 ·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 ·尽可能的发展你的第二曲线 二曲线,也就是发展副业。英国管理哲学之父Charles Handy曾提出\"第二曲线\"理论:必须在第一个曲线峰值到达之前就开始,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源来弥补初期的投入。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份职业,那你的职业发展趋势一定是\"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四个阶段,不可避免走\"下坡路\"。 鱼头也是在摸鱼的时候,歪打正着找到了这个方向。正在靠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有流量就有收益! ·充分发挥过往职业积累的优势,转行或创业 虽然这个关于这一点褒贬不一,毕竟风险是非常的大。但是如果成功了呢?有很大一批看起来职业发展不错的人,实际上,取得的主要成绩,是靠着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和学习力驱动的,但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 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通过过往积累的行业经验、工作能力、各类资源等,进行转行或创业。 写在最后 俗话说:爷爷都是从孙子过来的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每个人也有自己35岁的时候。 我们也许都曾经认为自己是千里马。 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正在慢慢变成又贵又没用的奢侈品。 唯一能改变这件事的,就是不断成长,不断输入新的能量,打破固有思维和界定。 已经35岁的,还有机会。没到35岁的,早做准备。 鱼头写的比较散,还是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吧! 以后的路还长,也请多多继续支持鱼头!
要把这么大的命题讲清楚,还是从一个故事说起。
在美国西部某铁路工地,有两个工人,一个叫大卫,一个叫吉姆。有人曾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大卫说:“我在修铁路。”吉姆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铁路。”二十年后,吉姆成了铁路公司董事长,而大卫仍为铁路工人。
有人半开玩笑半正经地问大卫,为什么吉姆成了董事长,你还要在大太阳底下工作,大卫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二十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而工作,而吉姆为铁路事业而工作。”
上面故事里的大卫和吉姆,看起来都在工作,大卫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是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工作;而吉姆是为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工作,把工作当事业来干,成功也就是必然的了。
工作,是我们获得生活物质保障的手段,同时,也是我们展示才干的舞台。只为生活而工作的人,满足于工作后的一日三餐,甚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会碌碌无为,毫无建树;而一个有所为的人,就会树立远大理想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把工作当事业干,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收获丰硕的成果,到达理想的彼岸。
部队,是个特殊的大舞台,作为一个带兵人,怎样才能做到把工作当事业干呢?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岗位和部队生活热爱的人,工作与快乐就会合二为一,就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在事业中展现自身价值。其次,对工作要有感情。工作的动力从哪里来?从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工作的感情,来自对基层官兵有舐犊之情。各级如果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就会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坎上,急基层官兵之所急,想基层官兵之所想,在工作中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其三,工作中要矢志不渝。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和目标,而有的人为什么实现不了呢?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工作不能持之以恒。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通过工作实现的,在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强者把困难当作磨砺宝刀的磨刀石,披荆斩棘,坚定不移,走向了成功;弱者把困难当作走向成功的绊脚石,遇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怨天尤人,最终难逃失败的噩运。
有了对工作的深爱,深情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就不会因工作辛苦而抱怨,不会因困难而退却;就能在工作中得到享受,找到快乐。
纵观成功之士,都是那些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人,始终对工作倾注爱和情感的人,从一而终的人,把工作当事业干的人。相反,那些不热爱自己工作、不带感情工作或工作中没有坚强意志的人,就会把工作当副业、苦业,把岗位当笼子,工作起来,能拖就拖,能躲就躲,朝三暮四;与名利有关的很有热情,琐碎具体的没有耐心;提拔有望时工作卖力,提拔无望时萎靡不振,肯定干不了大事,成不了大业。
帮我写一篇文章是关于微商的作文经历
你好,至于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先给你大概的分析一下。
1、趋势
我是一个80后,见过以前做个体户摆地摊的,也见过卖BB机、DVD、红白机卡带的,那些都是先富起来的一群人。我觉得如果你不是出生在特权阶级,真没几个人能做到先知先觉。做的人可能是穷怕了,胆子大,怕闲着,才去选择了一个日后看起来趋势最好的行业。例如淘宝刚推出的时候,你可能还在读大学,或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者,没时间没精力成为了我们错失一个时代的代言词。我总觉得年轻时应该多尝试,中年时应该寻求突破,钱少有钱少的做法,没时间可以当作是副业,精力如牛奶,挤一挤,总会有的。切莫因为个人的慵懒,日后才去后悔。
2、规律
读懂规律。任何行业,都存在着“28定律”,就是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我理解为,10个人进入同一个行业,其中只有2个人赚钱,8个人持平或者是亏本。即使是股市红火的今天,大盘涨成这样,但还有43.5%的股民跑输大盘,25.2%的股民大概持平,仅有31.3%的股民跑赢大盘。意思就是,即使你进入了微商这个当前最火的行业,依旧存在着失败的风险(成为那8成的炮灰)。但如果有人指着一块土地和你说,下面是石油,买了稳赚不赔!那么我只能告诉你,这种现象只存在于无良销售或者忽悠培训的话术里。没有无缘无故的0风险投资,做与不做,仅是你对于未来期望的个人选择。
3、产品
选择一个产品很重要。例如是红海,还是偏门产品。所谓方向错步步错,瞎选产品,不符合个人情况和心态风格,即使投入了再多的时间和金钱,做起来也可能事倍功半,有点儿浪费青春的味道。关于产品方面,我建议选择极致类型。要就做绝对的高端,要就做绝对的低端,才有可能赚到钱。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各行各业竞争大,做的人也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在选择产品之前,先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别人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我认为不在乎两方面,产品高大上,或者价格够便宜。
高大上自然无可比拟,产品利润率也高,有钱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你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去做推广、打品牌、养人、和试错。这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成为第一份工作的道理是一样的。有能力就优先选择世界500强,能力适中就优先选择一个省的500强,再差点就选择一个市的龙头企业。进入过这种组织严谨、框架齐全的公司喝过几年盐水,绝对比在中小企业从事工作的经历和阅历丰富得多。有没发现在大公司,或者北上广呆过的同学视野、思维、谈吐都不一样?有木有,有木有?
何为绝对的低端?就是产品比其他同行足够的便宜,靠走量做批发或者其他方式赚钱。关于其他方式赚钱在这里我透露一个小干货,为什么有的面膜卖1元1片,假设产品成本是8毛,难道商家只是赚2毛吗?不是,商家如果每月出货出够一定的量,是可以和物流公司签订补充协议的。例如我每月发货1万件,你给我的快递费用是多少钱?给客户加8元包邮我出够量物流公司给我的成本由原来的8元变成4元,那么我每出一张面膜物流费用就赚4元,一个月出五千、一万、两万张呢?我的实际盈利是多少?
无论是绝对的高端或者是低端,主流思路都只有一个,走“差异化”营销路线。意思就是,你如何战胜你的竞争对手,让客户优先选择你的产品。是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最后才是价格的差异化。
4、争议
关于微商是否传销,是目前讨论很多的一个话题。判定的方式我觉得是否以“拉人头”作为非法牟取利益的主要手段。倘若是有货可销,且货物不是虚拟的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我认为就不是传销。微商是一个新的产业词,作为新生事物我们不妨给予他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包括时间上的考验和政策上的修正。任何销售方式都有可能涉及到招代理、分销和囤货,只是营销宣传、赚取差价方式上的不同,不能一棒子将它定义和抹黑。
个人认为有误传或者争议反倒是件好事。争议越多,关注越多,产业也就越火。例如黄金、股市、房地产,当大妈都在讨论或者杀入的时候,就意味着机遇已经在那儿了。当然,也同样伴随着危机。
另一个问题,就是传闻7080%的货都在经销商手上没有到消费者手上。我觉得研究这个问题得先看一篇文章,名字叫《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一件商品是否能成为销售终端,和产业发展、产品选择、个人能力、时机运气等都有关系。卖不出去,可能是你一开始的选择就错了,或者是你能力不足等等。毕竟还有个二八定律在那儿,你成了炮灰,请先在自身上找原因。嗟叹或者埋怨,无法改变个人命运,且试错是他日成功的基石,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如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希望看到的你能受到那么一到两点的新启发,或者少走一些弯路,少浪费一些时间、金钱和精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