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前剥离副业资产的注意事项
日本副业怎么申报你能看懂日本的源泉征收票吗
IPO申报前剥离副业资产时,需注意监管部门的审查态度,他们倾向于支持公司整体上市,并对亏损资产的剥离持审慎态度。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1. 剥离后公司是否减少业务种类,以突出主营业务;
2. 剥离的资产是否处于亏损状态且与公司业务相关性不强;
3. 股权安排是否为减少关联交易或避免同业竞争;
4. 股权安排是否为解决职工持股问题;
5. 股东之间的控股和参股安排。
剥离副业资产是否需要参考重大资产重组的标准,例如拉卡拉案例中,剥离行为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因为剥离资产占比未超过50%。
在确定剥离资产的价款时,通常需要评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预评估,例如亏损资产可以以投资成本或象征性价格转让。
报告期内的重组和关联交易需要披露,例如上海雅仕的招股说明书中详细披露了关联交易的情况。
总之,IPO前剥离副业资产需要谨慎操作,确保符合监管要求,同时合理确定资产价款,并在报告中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源泉征收票是记录年收入和预缴所得税金额的文件,包括工资、补贴、奖金等公司支付的总额与所缴纳所得税的详细信息。由于公司会代扣代缴,员工无需进行个人申报。票上主要记载以下四类金额:
①支付金额:即年收入总额或税前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加班费、津贴与奖金等一年累计收入。但不含通勤费和差旅费等免税补贴。
②扣除工资所得后的金额:为年收入减去工资所得控除额后的所得金额。控除适用于所有工薪阶层,将一定金额作为经费从年收入中扣除,以此减少应缴税金。
③所得控除金额的合计:除工资所得控除外的其他控除金额总和,包括杂损控除、社会保险费控除、小规模企业共济保险控除等,根据个人情况而异。
④预扣缴的所得税税额:一年内预先缴纳的所得税税额。
通过计算“扣除工资所得后的金额”减去“所得控除金额的合计”,并乘以相应的税率,可以得出预扣缴的所得税税额。税率信息通常不直接显示在源泉征收票上。
使用源泉征收票的场景包括:
在年底或离职时,公司会发放源泉征收票。换工作或离职时,需提供该票以进行年末调整。买房或申请贷款时,收入证明文件中可包含工资明细表、纳税通知书等,源泉征收票也可作为证明收入的文件。年收入超过特定限额或有副业收入时,需自行进行确定申报。首次办理住房贷款或利用医疗费用控除时,同样需要确定申报。在这些情况下,妥善保管源泉征收票至关重要。
申报是什么意思
- 申报是,报税意思。进项抵扣,如自己企业装有认证系统,就可以在自己公司那认证,如没有,拿着增值税发票,去税务局那认证,把抵扣联给税务局认证发票的人就可以了,认证好了,拿回认证的通知书和发票就可以了。
- 一种报纸名称:《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历经三个朝代的史料宝库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出版业和货币制度为例。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本和变故。
创办者是个英国人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