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成就都有哪些都是谁做到的呢
唐朝副业怎么赚钱副业的陕西副业民俗
大唐是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能看到很多国家的华人社区都叫作唐人街,而让日本人非常崇拜的王朝也是唐朝,不是后来的宋朝或者清朝,大唐文化更是辐射到了整个东亚地区,据说日语的发音和唐朝的语言相似,这样强大的王朝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主要有4点。1 军事力量强大。唐朝的军队有海陆两个部分,装备主要是枪,刀,弩,盔甲,铁盾等,另外还有少量的火器。唐朝的装备制造工艺非常先进,因此军事力量很强大,加上唐朝的风气是尚武的,在军队训练方面也培养硬汉精神,另外还培养士兵的集体归属感和民族荣誉感,这样的军队在实战方面取得了很多战果。曾经打败过东瀛,高句丽,突厥,吐蕃等外族势力,并且凭借着强大的武力开疆扩土,领土比现在大了三分之一,强大的武力才能保护如此大的疆土,这也是盛世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一个朝代强大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依靠这个朝代有什么出名的军事力量,而是要看当时的整个环境下,周边的国家当中与他之间的一个对比。比如说当时的大唐其实要按我们后来人的眼光来看,也许在各个方面都有问题,就连百姓的生活也不见得比宋朝过的好。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大唐的军事力量几乎站在了整个世界的最前列,也许大唐的百姓并没有之后的朝代富裕,也许当时的军事实力跟后世比起来就是一个渣,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明白,那就是当时的大唐是无敌的。
在大唐那个时候,所有的国家生活水平跟大唐相比就是一个渣渣,也许大唐的百姓生活可能有所拮据,可是其余国家的生活水平更加落后。因为在当时的整个环境下人类的发展,只是达到了一个水平线而已,就好像四大发明一样,在这些技术没有出现以前,人类的发展就算是想提高,也不太现实,因为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2 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唐朝鼎盛时期,人口接近一亿人,是当时的人口大国,加上稳定的经商环境,让唐朝的经贸活动非常发达。虽然唐朝的主要产业还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但当时的手工业以及外贸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时唐朝的外贸活动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不光有陆地丝绸之路,还开发出了海洋丝绸之路。
在经贸发展的同时,唐朝也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因此唐朝是思想开放的王朝,在对外交流中,也促进了技术发展,唐朝的农具非常先进,这一点和清朝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我们都知道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你就毕竟要打开思路,只是自己在家闭门造车,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成功,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且中国的丝绸一直都是西方国家所需要的高端奢侈品,还有陶瓷等东西更是让西方势力爱不释手,而这些所谓的手工业,其实并不会影响到百姓的农业生产,可以说这就相当于一个副业,可是当这些货物流通到西方势力之后,所得到的利益却可以让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国家强不强说白了就是看看自己的百姓是不是富有,也就是所谓的藏富于民,毕竟大唐的国力主要还是依靠税收,当百姓手中有钱的时候,这些税收自然会很容易收上来,可要是百姓手中穷到快要饿死了,那里还会给大唐提供税收。
所以丝绸之路的再次打通,直接就是造福于万民,同时还给大唐的强大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3 文化繁荣。唐朝留下的文化遗产有很多,最著名的要属唐诗了,唐朝有名的诗人比比皆是,这也促进了唐朝的文化大繁荣。文化之所以能在唐朝发展很快,主要还是当时开放的政治环境带来的,中西方也可以自由交流,加上经济有了一定基础,军力比较强大,这都给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加上唐朝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尤其是女皇武则天,非常重视科举考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考改革,在打压名门士族的同时,让更多出身寒门的人有了出头之日,这一系列的政策减少了贵族僵化的文化势力,打造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欣欣向荣。
可以说大唐直接打破了以前的世家地位,通过科举的方面让大量的寒门子弟同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从根本上削弱了世家对国家的影响。在唐朝以前文化产业几乎都垄断在世家的手中,这些文化传承属于世家所特有,而普通的百姓想要将文化传播下来,几乎是千难万难。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你聪不聪明的问题,因为在之前的环境当中,普通百姓想要读书是一点机会也没有的,因为所谓的文化就不在普通百姓手中,他们拿什么来学习与传承。正是大唐利用科举的方式,打破了世家对于文化的垄断,从而让所有的百姓才有了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唐的文化出现了一个如井喷式的发展,才会让我们现在有了如此多的唐诗来学习,可以说整个文化的发展都是从大唐开始的。
4 法律的健全。唐朝有自己完整的系统法律,其中非常详细地规划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人身伤害这方面,会对伤者的病情去量刑,还指定了犯罪未遂的量刑标准,同时在保护个人财产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要是自家的一头牛被别人打死,那么可以判刑一年。大力保护私有财产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唐朝还将自己法律形式分成了四种结构,比如说律、令、格、式这四种。
律主要是刑事所势行的法律条文,可以说律涉及到了相当多的领域,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上面的方方面面。令就是属于单纯的某一个领域上面的偏重,比如说户令或者说狱令之类。格说白了就是皇帝颁布各种敕令所需要的规格,它其实就是让皇帝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行为规犯来下达自己所想要执行的命令。而式其实就是大唐机关的公文程式,讲究着一些形意上面的一些规犯。唐朝的法律其实就是中华法律的雏形,给后世提供了很多参考价值。
总结健全的法律可以让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文化传承的打破更是让百姓得到了传承的机会,丝绸之路的再次启用,直接让整个大唐可以面向世界,除了提高百姓的收入,还学习到了别国的先进技术,而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是可以保证对外贸易的公正性,综合以上这些方方面面,大唐能成为了当时世界强国好像并不是偶然,正是因为这4大成就奠定一个世界强国的诞生。

一、养蚕
关中一带,流传着关于养蚕的许多谚语,例如:“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种得一亩桑,可免一家荒”,“清明前喂蚕,四十五天卖大钱”,“小满三日见新蚕”,“大麦发了黄,农家养蚕忙”,“春蚕宜火,秋蚕宜风”,“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宁叫蚕老叶不黄,不叫叶尽蚕不老”,“早赶晚赶,四十五天作茧”。
陕西省养蚕有许多禁忌,清代《豳风广义》一书对此记述道:“蚕室一切禁忌开列于后:蚕属气化,香能散气,臭能结气,故蚕闻香气则腐烂,闻臭气则结缩。凡一切麝、檀、零陵等诸香,并一切葱、韭、瑾、蒜、阿魏等臭物,并有臭气之物,皆不可入蚕室。忌西南风;忌灯火纸燃于室内;忌吹灭油烟之气;忌敲击门窗、箔槌及有声之物;忌夜间灯火射入蚕室窗孔;忌酒醋入室并带入洒人;忌煎炒油肉;忌正热忽着猛风寒冷;忌侧近舂捣;忌蚕室内哭泣叫唤;忌秽语淫辞;忌正寒骤用大火;忌放刀于箔上;忌不洁净人入蚕室;忌水泼火;忌烧皮毛诸骨臭物;忌当口迎风窗;忌一切腥臭之气;忌烧石灰之气;忌烧硫磺之气;忌仓猝开门;忌高抛远掷;忌湿水人桑叶;忌饲冷露湿叶及干叶;忌沙燠不除。以上诸忌,须宜慎之。否则蚕不安箔,多游走而死。”
二、磨房
磨房,也写作“磨坊”,即磨面粉的作坊。分畜力带动的和水力带动的两种。磨是用圆石盘做成的,所以被民间视为“一盘龙”,叫作“青龙爷”。旧时,每逢天旱,民间有向磨求雨的习俗。用畜力带动的磨房,一般使用毛驴。牲畜工作期间,戴有眼罩,以免眩晕。水磨房中,供奉的神是太上老君、财神、河神。相传太上老君的坐骑是青牛,所以忌讳手执鞭子的人入内,以免惊吓青牛。另外,还忌讳孕妇、产妇进入磨房。三、酿酒旧时,酒除了烧房(酒坊)生产的以外,还有农家自酿的。富平县的“石冻春”酒,就是其中一例。
三、石冻春,早在一千年前就享有盛誉,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主要佳酿之一。唐代李肇《国史补》写道:“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唐朝郑谷在《赠富平李宰》一诗中说:“易得连宵醉,千缸石冻春。”明清两代,富平县民间仍在大量酿造石冻春,作为待客佳品。入民国后还有人会酿。今天它已经绝迹了,但《辞源》仍专条记述此酒。
据该县老人回忆,石冻春的酿造方法是:1、备料。主要用料有:芦苇叶、竹叶、夏莲嫩叶、蒲公英等。采料必须鲜而且嫩。2、作曲。到十冬腊月上冻之后,将备好的各种料煮熟晾冷之后,拌到小麦糁子里。然后将糁子装在石槽或木制模予中,再用石头砸实。放在40℃左右的热炕上,使其发酵变黑,就成了酒曲。3、酿造。以三斤麦子、一钱曲的比例搭配后,按照一般做酒的方法酿成酒,储于缸内。在水中加入木瓜、山栀、枣仁、二花、杏仁、花椒后煮熟,搅进酒里。最后用泥将缸口封严。这样冻上一冬后,到来年元旦(今春节)时启开酒缸,就成了石冻春酒。
做石冻春酒有许多讲究,例如,水必须清澈干净,这样做出的酒味道醇正、清香。操作时忌有人乱说乱问,忌小孩跟随。人们不准小孩喝石冻春酒,说是喝了会跌跤。当地有民谚说:“五个杏仁八颗椒,下到酒里娃不喝,神仙喝了跌几跤”。
酿酒(汉代画像石摹本)
四、熬盐
熬盐,曾经是富平、蒲城两县间垴泊滩一带农民从事的副业。垴泊滩,古代叫盐池泽,横亘东西,周长20里。滩内地势低洼,地面为盐渍土,到处白茫茫一片,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但可熬盐。
旧时。附近的农民常进入滩内,搭起临时居住的席棚,并建起灶,安上盐锅。这种锅口径三尺,深约六寸。滩内有因历年取土而挖的许多坑,坑中积有雨水。盐民们挖来土,撒进坑中,使盐分溶进水中。等水中盐分充足后,将水澄清,舀进锅里,点燃炭火煎熬。水干涸后,盐便结晶在锅底。这种盐叫“滩盐”,也叫“锅巴盐”。由于价钱便宜,穷人喜欢食用。据说吃这种盐可以不患瘿病(大脖子病)。但由于清朝政府禁止贩运私盐,从山区来的盐贩便在渭南、临潼、华州(今华县)一带等候,而不亲自来垴泊滩取货。盐民们将产品装进小车,在刀客掩护下,乘船运过渭河,带入盐贩的住处。
五、打靛
靛,指靛青。深蓝色,是化学染料出现之前,中国普遍使用的一种天然还原型染料。靛青是用蓝草的叶子制造的,其制造过程叫“打靛”。
打靛需四个靛池。其中两个叫“泡池”,圆形,直径一丈,深七尺左右;一个叫“仓子”,也叫“打池”,正方形,边长六尺,深三至四尺;另一个是“走池”,即沉淀池,长二丈,宽六尺,深三尺左右。另外还得在靛池周围留有相当的空地,以备晾晒靛青用。
蓝草长成后,主家往泡池倒进水。接着在某日早晨,趁露气未于之际,带人割足蓝草,随即投入泡池。此后,得有专人住在现场,随时观察泡池,掌握发酵情况,以防蓝叶过烂,出现使人伤心的局面。常言道:“吃一顿饭,坏一池靛”,就是这个道理。等到池水发绿,中间向上泛气泡,用手指研蓝叶,感到既不硬、又不过烂时,靛即熟了。此时就得马上开始打靛。
打靛的指挥者,叫“池神”,由有经验的人担任。打靛开始后,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以最快的速度,使用秤(一种采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提升工具)和木桶,将泡池中的靛水打上来,倒人打池。“池神”舀一定数量的石灰水倒入打池。此后,众人站在打池周围,手拿木耙(一根木棍,顶端装有木板)翻搅打池里的靛水。也有由一些十五六岁的男孩裸体人池,用身体翻搅靛水的。民谣中说“打靛哩,胡溅哩”,即是这种劳动场面的写照。人们经过反复翻搅,使石灰水和靛水混匀,加速其化学反应过程。“池神”通过眼观、手摸判断石灰水和靛水的反应效果。若效果欠佳,“池神”便指挥人们加靛水或石灰水。当达到最佳效果后,“池神”便命人拨开木楔,取掉档板,将打池里的靛水放进沉淀地。
打靛时,人们所唱的劳动号子叫“打靛歌”。旧时,耀县城西锦阳川里的打靛歌是:
领:咳…… 合:打靛靛呀,吃面面呀,咳呀噢嗬咳呀!收大蓝呀,割小蓝呀,咳呀噢嗬咳呀!咱穷人呀,为吃穿呀。咳呀噢嗬咳呀!川道里呀,实在忙呀,咳呀噢嗬咳呀!脊背水呀,打硙子呀,咳呀噢嗬咳呀!抢收种呀,腰子弯呀,咳呀噢嗬咳呀!汗水流了,一河滩呀。咳呀噢嗬咳呀!上官路呀,往东看呀,咳呀噢嗬咳呀!官路通的,耀州城呀。咳呀噢嗬咳呀!出东门呀,往东瞅呀,咳呀噢嗬咳呀!东岸子有个药王山呀。咳呀噢嗬咳呀!药王山呀,是宝山呀,咳呀噢嗬咳呀!青石台台,有千万呀,咳呀噢嗬咳呀!铁狮子呀,驮旗杆呀,咳呀噢嗬咳呀!黑虎灵官,站两边呀,咳呀噢嗬咳呀!一天门呀,实在高呀,咳呀噢嗬咳呀!老婆娃娃,换口气呀,咳呀噢嗬咳呀!一下子上到转角楼呀,咳呀噢嗬咳呀!《千金方》子刻上头呀。咳呀噢嗬咳呀!庄家汉有病不用愁呀。咳呀噢嗬咳呀!药王爷坐在大殿上呀,咳呀噢嗬咳呀!红袍加身,好威风呀,咳呀噢嗬咳呀!三炷香呀,点着了呀,咳呀噢嗬咳呀!敬我药王,显神灵呀,咳呀噢嗬咳呀!一年四季,保平安呀,咳呀噢嗬咳呀!风调雨顺,有吃穿呀。咳呀噢嗬咳呀!咳咳咳咳,路上看呀,咳呀噢嗬咳呀!路上过来个骑驴的呀,咳呀噢嗬咳呀!新媳妇呀,顶盖头呀,咳呀噢嗬咳呀!尖嘴下巴,在外头呀。咳呀噢嗬咳呀!掌柜的担的饭罐罐呀,咳呀噢嗬咳呀!白蒸馍来红豆子饭呀,咳呀噢嗬咳呀!吃饱了呀,好好干呀,咳呀噢嗬咳呀!好干呀,美美地干呀,咳呀噢嗬咳呀!
打靛这一天,主家须拿出酒肉招待所有参加打靛的人,否则是不体面的。
靛水经过沉淀后,排掉浮水,即成乳状,再经过晾晒,成为豆腐块状,这就是靛青。此时如有买主,即可出售。若无,便用瓷瓮装起来,以待价而沽。
制靛需要大量人力和资金。因此从事这种副业的,都是富裕户,贫苦人家是没有力量的。民谚中说:“穷不离蒜,富不离靛”,就是这个道理。如今,化学染料取代了天然染料的地位,已经很少有人种蓝,打靛者也不见了。
六、采集
采集,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事业之一。直到如今,依然是山民的一项重要副业。
秦岭、大巴山一带,沟深林广。有些地方野生纤维、野生药材、野生油料、野生水果及其它野生经济植物俯拾皆是。山民们利用农闲时间,经常从事采集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太白县已经成批出产的特产中,有黑木耳、蘑菇、猴头菌、菖蒲、猪苓、党参、黄芪、贝母、山萸、杜仲、五味子等。山阳县盛产二花(金银花),素有“二花之乡”的雅号,镇坪县有“巴山药乡”之美称。
山民们很重视采集野生药材的工作,他们中间流传这样的谚语:“要得家中有,采药不丢手”,“要想把福享,药筐不离膀”,“要得富,开药铺”。这个“开药铺”,指家中堆满采集来的药材,有点像药铺而言。有些地方曝晒或加工药材时,忌猫、狗、猪看见,以为家畜身上有“秽气”,会使药材变得不再灵验了。
旧时,采药人经常祭祀的神祇,是药王。但各地供奉的药王并不相同,太白山区祀唐朝初年的名医孙思邈,洛南县为武则天时的御医韦善俊。但正史中无韦善俊的名字,他可能是《旧唐书》中的韦慈藏。另有一些地方,把孙思邈称作药王,将韦善俊称为“药圣”,同时供奉。
本省将秋季的采集活动,又叫做“小秋收”。
七、条编
农村中的许多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是用树木枝条编织而成的。民谚中说:“柳编簸箕槐编筐,玉米皮能编花样样”。柳条去皮,叫“白条”,主要编织生活用具,如笊篱、针线笸箩、柳条箱。柳条留皮叫“黑条”,编织生产工具,如筐、粪笼、背兜等。榆林地区靖边等七县是柳编出口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工艺精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人们赞美道“靖边姑娘手手巧,柳编出口销路好”。洛川县的簸箕,已有200年生产史。
八、草编
紫阳等县因山大坡陡,容易伤鞋,穿布鞋不合算。草鞋既便宜又不打滑,晴雨皆宜,所以人们都喜欢穿。有支歌赞美草鞋道:
麻耳草鞋两朵花,穿上犹如把翅插;
又利水,又耙滑,爬坡过河最利洒,
啥鞋都难比上它!
农村几乎家家都备有“草鞋扒子”,就是由5根小木棍组成的打草鞋工具。打草鞋多在雨天或夜间进行。草鞋可用龙须草打,这种鞋软和,但不耐穿。其它原料有:稻草、红麻、野麻、布条、桑皮、棕丝等。
以前,龙须草主要用来编织草鞋、草绳、如今,出现了多种新产品,如门帘、凉席、地垫等。山阳县色河铺乡陆家湾村、银花乡寺背村,家家户户都用龙须草编织地垫,远销省内外,成为当地农民一项重要收入。
九、彩绘泥塑
陕西省民间彩绘泥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承平时,鄢州(今富县)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至值十缣,一床至值三十千;一床者,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可见早在北宋,陕西省民间泥塑制造工艺已达很高水准。如今凤翔县的产品因别具一格,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县彩绘泥塑的产地,主要是纸坊乡六营村。相传600多年前,明太祖的大军进入陕西,赶走蒙元统治者后,一部分官兵留在陕西省屯田。后来撤消了兵屯制,他们便在当地安家落户,成了农民。其中某部穴营的驻地,便成了今天的六营村。有些士兵本来是江西景德镇瓷匠,变成农民后,由于六营村不产高岭土,无法烧制瓷器,只好利用农闲时间,塑些泥人出售。为了使泥人好看些,就用各种颜色装饰。此后屡经改进,便形成了现在的彩绘泥塑。如今,六营村家家户户都有在农闲时间制作泥塑的习惯。人们公认这儿是陕西省的“彩绘泥塑之乡”。
凤翔彩绘泥塑的生产过程,分十多道工序,如选土、捶泥、捏塑、制膜、翻坯、整修、上底粉、彩绘、上色等。坯子的主要原料,是掺有纸浆的精细黄土。其产品,有100多个品种,可分为三类:一为圆雕式,内空外实,如立人、卧牛等;二为浮雕式,只彩绘一面,如虎头挂片、孙悟空挂片;三是圆雕与浮雕综合式,如罐、筒。有趣的是,业余艺人们彩绘老虎形象时,并不自然主义地再现虎身上的斑纹,而是将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画在虎身上,以象征“四季平安”;或者画上佛手、桃子,以寓多寿多福之意。这种彩绘泥塑的造型特点,是夸张洗练。色彩艳丽明快。
当地民众相信,虎头挂片具有惩恶卫善、避邪纳福的功能。所以,他们喜购买此种挂片美化房间。当亲戚、朋友的幼儿过满月、过生日时,他们常赠送虎头挂片作为贺礼。圆雕式的彩绘泥塑,是当地孩童们的重要玩具。
十、油坊
关中一带,将油坊、豆腐坊、粉坊合称为“三坊”。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农闲变农忙,重视抓‘三坊’”。
油坊,以芝麻、油菜籽、花生、黄豆、棉籽为原料,榨制食油。用芝麻榨成的油,叫“香油”。沿袭土法榨出的香油和机制产品相比,味道较佳,所以特称“小磨香油”。油坊常以“小磨香油”标榜自己的产品。用黄豆制成的油,称“豆油”。将黄豆榨油后剩下的渣滓压成饼型,叫“豆饼”。可以用作饲料或肥料。旧时,大荔县的西瓜以各种油渣为肥料,质量不断提高,遂成名满三秦的美瓜。
十一、豆腐坊
农村里常见豆腐坊。做豆腐时,先将豆子泡透,经石磨磨,制成豆浆。做豆浆剩下的渣滓,叫“豆腐渣”,可做饲料。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叫“点豆腐”。豆浆经“点”,凝结成半固体。再用重石压去其中的一部份水,即成豆腐。卖豆腐的,旧时用担子挑,现时用架子车拉,沿途吆喝,寻找顾主。
古代的那些诗人除了写诗是否有什么副业
古代的诗人们除了写诗,还有酿酒、做官、旅游等等的副业。中国古代有许多满腹才华的使人大家,如李白、王昌龄、王安石、刘禹锡、白居易、陶渊明等等。他们有的为官,有的带头进行改革,有的则周游各地,或者回归田园。下面我举三个例子,来说一说古代诗人们的副业。1、李白周游各地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作品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李白在24岁29岁期间,离开他的家乡周游各地,结交朋友,游览各地景色,途径成都、重庆、扬州、武汉等地,也因为旅游,写出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千古名句。2、王安石发起社会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除了作诗,一生为官积极改革,为国奉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他在宋神宗时期,为了富兵强国,号召发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使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3、白居易酿酒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除了作诗,还会酿酒,且酿的酒清香甘醇,质高出众。他还曾经为了自己酿的酒写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由此看来,他的酿酒技术在当时还是相当不错的。除了以上的三位诗人,其实还有许多诗人有副业,比如陶渊明、张九龄、王昌龄等等。亲爱的读者,您还知道哪些诗人有副业,欢迎留言。

声明:本站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微信:zxce87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