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零基础开发微信小程序
鼓手怎么开创副业微信小程序如何开发没有技术基础的人是不是比较适合用第三方
对于零基础的我们而言,我们如何开发小程序?小程序开发如今已经成为程序化,说得更通俗一点,其实我们可以DIY小程序。我们大可以通过小程序DIY软件进行属于我们自己的小程序,设计软件给出了我们数以万计的,素材以及框架,我们从中可以随意选用,并且使用。而且大多数小程序DIY软件都是,包含很多功能,给用户更多的交互选择和交互方式用小程序的使用更具人性化。不过对于个人开发小程序,尤其是零基础的,涉及到的必要代码知识还是要学习的,尤其是当我们需要交互的功能比较复杂的时候,设计到的代码知识也更加深奥,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小型公司都会选择趋势云服务这样专业第三方平台的原因之一。随着开发完毕、上线运营,我们的小程序就逐渐走上了正轨,可见零基础的我们,其实也能开发出小程序的,只是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个人开发的一般难以用作商业用途。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一定帮助。

开发小程序的方式无非是自己独立开发和找第三方服务商开发,那我们来看看怎么选。

1、独立开发:这个需要依赖于开发者的技术实力,涉及到代码开发,并不是入门级水平就能完成。另一方面,也要视小程序的难易程度而定,如果是较为复杂的小程序,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开发的话,那么你也要把租用场地、租用设备、聘请技术人员等一系列的开支算进去,成本和周期也会随之增加,而小程序上线后也存在技术保障的问题。

2、第三方开发:这是大多数用户选择的开发方式,主要有第三方提供模板小程序和定制版小程序。模板小程序是针对每个行业的特性而统一开发制作对于商家来说操作简单,直接套用模板即可,开发周期短上线快(一般最快数天),营销功能也比较齐全,能满足日常经营需求,价格在几千不等,对于中小型商家来说性价比最高。

定制小程序这个要根据商家的具体需求,对小程序的每个页面每项功能去开发,所以开发周期长,价格也在数万至十几万不等。

所以如果是没有技术基础的商家,选择第三方开发就可以了,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不会影响到独立操作管理。
吹鼓的手艺人散文
村里没有人喊他们吹鼓佬。我就自作主张把他们称为吹鼓手。

吹鼓手也是手艺人,位于九佬十八匠的九佬之末。这是书面上的事。村人并不太理会,他们在乎的是生活面前卖不卖力。

无疑,吹鼓手从来不偷懒。从乐器跑出来的声音,清清楚楚地展示着他们的筋道。滥竽充数,那又是书上的故事。他们一塌刮子也只有五个人,谁充谁的数啊。

打我有记忆起,他们一直是这么一个组合,锣、鼓、唢呐、镲……一人负责一样乐器,像农民种萝卜,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替补,也没有候补,老老实实守住自己的坑。我有时怀疑,他们像一只巨手,把村庄举起来,又放下去,放下去举起来,为村民的情绪寻找适当的位置。他们正值壮年,乐声特别结实,往上是抛,朝下是掼,向前是推。所以,有人称他们锣师傅、鼓师傅、镲师傅……

他们人前是农民,人后还是农民,手中的乐器没有改变他们的身份,村人对他们的称谓同样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精心分配着身上的力气,知道棉花地里花多少力气,黄豆地里使多少劲,锣师傅、鼓师傅、镲师傅的称谓上花多大的力,这一本帐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伺候稼禾,才是他们真正的特长,开春点豆种瓜,入夏施肥除虫,什么节气干什么活,心里根本不用盘算。给村人当吹鼓手只是生计的一小部分,就像一块田的边角余料上种了几棵菜秧。

他们跟泥土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们踩下的脚印比他们吹出的音符还多。他们的脚印只有大地记得住,可大地的回忆只躺在纸上。他们永远挤不进村庄外的记忆里。他们的乐器与农具并排挂在墙上,似乎提醒乐器你们也属于大地。他们用藏垢纳污的手指按下一个个乐孔,敲响一声声鼓,穿针引线似的推送出一个个音符。他们像收割庄稼一样,把一个个音符摞倒,捧起,打结。他们把自己当成最后一茬作物。

敲锣的是他们的队长,走在最前面,锵锵锵,锵锵锵……声音听起来像一棵树,树上的枝枝杈杈似乎给后面的音符指路,鼓声往这边奔,唢呐朝那边跑,还有镲,顺着鼓声追。平时寂寞惯了的村庄突然变得拥挤,多出来了许多东西,谁也清点不过来。大家对村庄失去东西并不在意,何况每天都有东西在丢失,包括记忆、往事。对于莫名其妙多出来的东西,大家很警惕,也很敏感。谁家有事?

有女出嫁,请他们过来吹。八十年代的新娘子出嫁靠走着去夫家。村人还习惯女儿出嫁称上轿。那一顶红色的轿子就在吹鼓手中的声音里。他们铿铿锵锵,敲出红轿子;他们哩哩啰啰,掀起了红轿子的帘。他们呜呜啊啊,抬起了新娘子。他们锣鼓喧天,他们吹吹打打,把出嫁的女儿吹得哭哭啼啼。他们耳朵上夹着香烟,一边卖力地吹着,敲着,一边领着身后的新娘子朝夫家走去,引来一群看热闹的人,包括我们一群屁孩。新娘子穿着红色的绸缎棉袄,脖子上系一根湖蓝的丝巾,红红的眼睛下是红扑扑的脸蛋,看不出悲伤。

家里有人出殡,也请他们吹一吹。他们给唢呐、锣、鼓系上一条白布儿,用乐声领着孝子孝女。他们吹得呜呜咽咽,一会儿急,一会儿缓,不住地把人引入悲伤,尤其那唢呐,如泣如诉,似乎那是死者对生者的留恋。唢呐一阵,锣鼓一阵,唢呐锣鼓再一阵,五个人配合得如丝如扣,那哀伤丝丝缕缕,绵绵密密,观者闻者无不伤感。吹鼓手的声音低下来的时候,后面的孝子孝女们便号啕大哭,孝子孝女的哭声越响亮,吹鼓手的乐器越低沉。待哭声持续得差不多时,吹鼓手齐声大作,村庄上空再一次响起令人忧伤的\'乐声。那乐声从死者的家里一直飘荡到墓地,一路过来,似乎那是一个个标点符号,伤心处是感叹号,追忆时是省略号,引起亲人痛哭时那是顿号,到了墓地时紧紧凑凑的便是句号。

但也有例外的。比如私塾老先生的葬礼。

私塾老先生临终前交待,必须请他们给他吹鼓,要欢快地吹,快乐地敲,小辈不能哭哭啼啼,否则他心有所执。

有一个姓王的中年人,是敲锣的。跟私塾老先生做邻居。在中山装引领全中国的时候,私塾老先生还穿长衫,手里握一根拐杖,指甲留得老长。他是村里唯一识字的老先生,会对对子,能写春联,懂考妣之意,因此,人们叫他私塾老先生。

私塾老先生称王师傅他们不叫师傅,而是乐师。王师傅被私塾老先生喊成了王药师。理由是“乐”既可念成音乐的乐,也可念“药”音。村里人识字不多,更不理解一个字怎么会有多种读音,但老先生的话是铁板上的钉钉。因为他是老先生。那个私塾老先生每天到他们家去坐一坐。结果人们发现那位老先生越活越精神,气色特别好,每天穿着长衫,握着拐杖,用长长的指甲捻捻胡须,偶尔摇头晃脑地吟诵几首我们听也听不懂的诗。我依稀记得,他一边抑扬顿挫地吟,一边闭着双眼晃,轻轻地晃,慢慢地晃,旁若无人。最后一个音收尾,他的头正好晃回来,似乎有人给他打锣一样。

有人开私塾老先生的玩笑,说,你老怎么活成人精了,别人都在老,你却在年轻。私塾老先生嘿嘿一笑,说,妙不可言啊。说这话时他又轻轻晃了起来。后来,“三根毛”解了这个密,说是私塾老先生每天在敬药师菩萨,他能不成精吗?众人一听,前后联想,也对,私塾老先生天天跟王药师在一起,怎么会不得到加持呢?“三根毛”是因为他脸上异峰突起地长了三根毛,又粗又长,平时有点小聪明,像极了电影《刘三姐》中的管家,大家便顺顺口口叫了下来。

私塾老先生的小辈依允了他。果真把丧事办得一点都不伤感。师傅们吹呀,鼓呀,敲呀,把私塾老先生一生给尽情地吹鼓出来。村民在轻松欢快的吹鼓声中回忆着私塾老先生的点点滴滴。大家一致认为老先生一生很快乐,所以,他的葬礼无须悲伤。

除了红白喜事,欢送新兵时他们也吹奏。与红白喜事不同的是,新兵戴着一朵大红纸花在前面走,他们跟在后面吹。新兵走得快,他们便亦步亦趋。他们同样吹得欢快,一边走,一边吹下一串串的音符,那里面有祝福,也有憧憬。新兵在红火的乐声里昂首挺胸,明亮的眼睛里闪着光芒,吹鼓手把新兵的情绪吹得亮亮堂堂。

吹鼓手是乡间的乐师,他们用自己的技艺挣了一份微薄的生计。与其他手艺者相比,他们的地位些许卑微,替人助助兴而已。所以,很多人虽然喜欢听吹鼓手的乐曲,但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去学那玩艺儿。慢慢地,吹鼓手们的乐声越来越老了,曲儿,腔儿,松松垮垮。锣师傅、鼓师傅、镲师傅他们再也吹不出能满村飘的音符。

他们完成一个个娴熟的动作。他们有的吹,有的敲,有的打,各个的动作各不相同,也没有专人指挥,但他们能从对方的手势或眼神中领会节奏,把自己的动作与别人连缀成一种情绪,并随时切换场景。

他们是村庄情绪的调节器。

声音有些单调,动作也有些机械,但他负责给所有人铺垫,没有他的锵锵锵,其它声音便没有生气。紧靠他后面的是吹唢呐的,高亢,激越,能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吹得满面通红,一个个音符像胖小孩一样欢快地在屋子里蹿。旁边是敲鼓的,脖子上系一根带子,连着肚子上的鼓,两手一会儿交替,一会儿齐敲,咚咚,咚咚……

有人出钱买他们的音乐,有时需要欢快的,有时需要哀伤的。他们凭借主人的所需,让他们手中的乐器吹出快乐,敲出喜庆,也可以让他们吹出哀愁,敲出伤感。

他们的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手,粗短、粗糙、粗砺,扁平的指甲里藏垢纳污,上面散发着汗水与血泡的气息,跟乐器相差甚远,仿佛两者之间没有相遇的可能。有时,乡间小路上偶遇其中一名吹鼓手,他赤着脚,挑一担肥去田间,从你身边侧过去时极谨慎,努力让粪桶离你远远的。几颗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前滚落下来,一直顺着他的脸颊流到脖子上。他的腮帮子松松垮垮,汗水却绕了过去。他一吹唢呐,腮帮子鼓鼓实实,满满的,有时能看到汗珠子在上面溜溜发光。

王乐师他们才不管乐师还是药师,一门心思做他们的农民,吹鼓只是他们的副业。

他们分开时各耘各的田,在一起时,他们是在传达某家的信息,或红喜事,或白喜事。同样是喜事,他们负责红与白的情绪。

在一起时,肯定在吹奏,一个个卯足了劲地吹、敲、打……穿针引线似的把一个个音符推送出来,让每一个人收到某种信息,

吹鼓手是一个组合,哩哩后面是啦啦,呜呜肯定有哇哇,少一个声音都会觉得不完整,像漏了针脚的毛衣,不管怎么好看,毛衣总归是次品。

身上的力气大半是留给土地,只有一小半才分配给自己手中的乐器。虽然,他们博得了师傅的称谓。

声明:本站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微信:zxce87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