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的十大通病!
新闻记者副业是什么工作在家能做什么赚钱
作者媒体先生
来源星探传媒
很多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就像年轻人谈恋爱,有些男生会因为自己各种低情商的行为,让原本要萌芽或是擦出火花的爱情走向绝路。“低情商”的行为不仅让别人感到尴尬,也会让自己觉得茫然:做了这么多,怎么没有流量,没有热搜,没有平台愿意发,怎么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呢?!
传统媒体人如何提高在新媒体上的情商?这10条建议或可带来一些思考。
01
这是一个通病。
绝大多数新闻从业者都认为自己比平台、比算法更了解用户,认为自己精心创作编辑的视频、稿件用户爱看,因为“我”是专业的,因为“我”是有审美的,因为“我”受过系统的采编训练,因为大量事实证明,“我”的经验能成功。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新媒体上会水土不服。
琢磨技术、琢磨算法、尊重平台运营才是“高情商”的做法,别以为把自己的方法嫁接到新媒体就能成功。我们必须“忘了”自己所谓的优势、经验和思维定式,如果忘不了就很难用互联网思维想问题、用新媒体规律办事。
这是意识上的融合,最难,最难。
02
在社交平台上,新闻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不是刚需,娱乐和体育才是,但新闻未必是。新闻只是社交平台上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性的一张牌,而不是全部。社交账号也承载不了一个媒体的发稿任务,用户没有那么大的需求。
新闻是媒体号的战略根本,但不是战术上的全部。
03
重内容、轻运营,是很多传统媒体的软肋。传统媒体人如果理解不了运营的价值和规律,平台就做不大。其中,最需要提高运营意识和流量意识的是“前期部门”。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对于一位电视编导或者记者来说,以前的工作状态,通常是熬了两个大夜,等到片子送到播出线准时播出,自己的任务就算彻底完成了。但是,对于新媒体来说,电视播出那一瞬间,或者说一条视频稿发出后,新媒体上的运营工作才刚刚开始:热搜话题怎么设计?网友互动怎么设计?碎片化的小视频怎么制作?其他平台的分发怎么更专业?怎么推广更好?要不要做一张海报……如果是重磅内容,这些平台的编辑会替编导“操心”,但如果只是平常的内容(指的是表面看没啥流量),平台编辑手头又很忙,那在运营上这条就会是1分。
内容和运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理解为乘法关系。内容是100分,运营得好,也能有100分,100×100,就是1万分;运营得不好,就是1分,100×1,还是100分。运营出色,事半功倍。
运营意识需要前期记者和编导策划初期就要带入的,不是给新媒体供稿就算融合了,能在供稿前和供稿后为运营提供智慧或是“喂料”,才能为王。
04
前几条都在说“内容”,是因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内容”已经不是新闻理论中所说的“内容”了。新媒体上,“内容”首先要符合用户需求、传播需求和社交需求,要时刻观察用户的反馈,甚至,发送的时机都是“内容”的一部分。
新媒体上的“内容”,是被重新定义的。具体怎么定义?其实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些规律可以总结。比如,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是情绪传播,那就要在专业层面允许的前提下,适度迎合受众心理满足点,情感和态度就必须是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再比如,服务性的内容很受用户欢迎,那知识分享、专业型内容,也是内容生态的新生力量。
所以常说我们做的是泛资讯,这个“泛”字,弹性很大,传统定义的“内容”只是泛资讯的一部分。
05
“内容”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也一直强调和坚守“内容为王”。但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内容的速度、深度、锐度以及内容的含金量方面,对于用户是否更有吸引力,是要打问号的。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对“内容优势”的理解不能太窄,自身长期积累的公信力、政府资源以及图文音视频资源汇聚能力,都能强化自己的“内容优势”,这些优势也是互联网公司、自媒体无法超越的。
06
一条视频稿件希望所有社交平台播发,这种供稿严格说是无效的。不了解平台属性生产内容,只会事倍功半。
最起码要了解的:抖音是小视频平台,流量高内容属性强、音乐属性强;微博热搜是重要流量入口,影响力大,有新闻属性;快手受众下沉,奇闻轶事流量高;今日头条新闻属性强;B站内容属性强,知识型、专业型吸粉。
如果是重点内容或高流量内容,平台编辑会做“二次加工”,分发给抖快或者两微。如果就是普通供稿,那社交平台基本不愿分发,发了只会给自己的各个平台减分。
07
短视频平台属性不同,导致短视频各种类的逻辑也截然不同,千万别混为一谈。
随着小视频的崛起,资讯视频也逐步小视频化。新闻小视频更像是图文的2.0版,瞬间视频15秒成为标准,故事类的1分钟成为标准。不是所有视频都适合碎片化,不是什么视频都能发抖音快手。
长视频,暂且定义为5分钟以上的视频,属于IP逻辑,相当于在做一个栏目,在做一个品牌,用户观看时有一定仪式感。
1分钟~5分钟的视频,是标准的短视频,做起来最难。这部分每个垂类、每个赛道玩法都不一样,我们还是以电视媒体常说的“片子”来说,如果按长视频的方式来建构,除非故事和噱头很好,否则用户的完成度可能会非常低;如果按小视频的方式来建构,就需要叙事和拍摄非常到位,对编导要求极高。
08
两微一抖一快、头条、B站……每个平台涨粉都有一条必经路径——做爆款。
我们很多工作有时候陷入到“伪良性循环”中,看似始终在生产很有流量的内容,但是一般流量满足不了涨粉这一基本需求,只有超级爆款才能破圈,才能有传播力影响力,才能带来粉丝。除了保住基本盘,在掌握平台流量的规律后,不妨把精力就投入到策划中,聚精会神研发爆款,当然,也要允许失败。
怎么做爆款?我也不知道,只能说点知道的,爆款的一般规律:
a.选题要有想象力,不要模式化,要建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b.要有好故事,最好是鲜活的细节,不要堆材料;
c.适当输出价值观;
d.建立共情效应,读后看后有共鸣感,但别过度共情;
e.人格化表达、高效率表达,别有废话;
f.适度迎合平台,形式感要适当迎合热门玩法;
g.海报和视频是最有流量的,因为这两类最适合艺术化加工,能承载共鸣点,但切记,别做得像“片子”,要做视频产品。
爆款可遇不可求,只能每条图文、视频都按爆款的要求去打造,才能在机会来的时候把握住。
09
很多媒体人,有情怀有追求,但一般也存在两个“不适应”。
第一个不适应,内容追求“高大上”。文章写得再好,片子拍得再美、剪得再精致,但抓不住用户的“痛点”和“共鸣点”,再“高大上”也难以吸引人。不是说不追求“高大上”,而是要足够接地气的“高大上”。
第二个不适应,定位追求“高大上”。互联网时代,精英用户是少数,绝大多数用户都在三四五六七线城市,我们的内容定位和客户端用户定位,应该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在吸引足够用户的基础上再细分精英用户。
10
记得有次直播,我们同事联系记者做新媒体直播,想先沟通下内容,记者回答挺有意思:等我先把正事办完,频道连完了就给新媒体连。
这就是“副业”心态,新媒体对于很多传统媒体的老师来说,不是“正事”,这里没有要责怪的意思。
在新媒体上,一定是把新媒体当成乐趣,“玩”儿起来的人,才能有爆文爆款。做得吭哧吭哧,通常反而火不了。所以,用心地“玩”新媒体,是最好的状态。
这十点,可能会有读了之后有点懂,但又什么都没学会的感觉。
这就对了,新媒体没有固定的套路,培养自己的“网感”,总结出符合自己的新媒体方法论,就可以了。
说起兼职,有很多种赚钱的方式,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空闲时间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可以当主业当副业的兼职也有很多,关键看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了,这里分享一些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做的八种兼职方法,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
1、云客服
云客服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一些客户处理问题,客服的种类有语音,在线打字,工种也有区别,有中文的还有英文的,有快递物流客服还有其它客服等等。
其业务大多数人也都可以胜任,因为都有岗前培训,还要通过考试才能上任,时间方面也可以进行选班,也就是某个时间段是充裕的,比如周六的下午一点到四点,晚上的几个小时有时间,按服务客户的多少算薪资的,差不多一个人一两块钱,平均一小时能赚一二十块钱这样,如果有差评也会影响薪资。
2、每日任务赚钱、虚拟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天做互联网任务赚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任务通常是每天在日常任务平台上接收各种日常任务。时间比较随意,日常任务的难度系数一般比较低。每个人都能做到。和问卷调查一样,收入有限,但略高于问卷调查,每天块钱。相关平台有福来惠源、腾讯官方搜活帮、阿里众包、有道众包等。
我主要介绍一下福来惠源是怎么操作的:平台上会有人在上面发布任务,赚钱的原则很简单,操作也不难。每个任务都有具体的步骤。只要识字、跟着步骤做,就能赚钱,当日完成就结算。这也是许多用户最喜欢的方式,简单粗暴。听上去似乎没什么,其实赚得真不少。
里面分为几个大板块,没时间的话就做下每日任务就行了,平均一天更新一两个任务。有时间也可以学习下里面的一些网赚知识,学个一技之长也不错。反正做得好的话,每个月多的不说,混个伙食费轻轻松松。有意向的人可以自己去百度了解一下。
3、家教
学习成绩好的可以去当家教,线下一小时90,线上140,差不多是这个数
4、自媒体、写稿
如果文笔好的可以去写一下稿子或者经营一个自媒体号,只有文采好收入还是挺可观的。
5、优惠券的分享
意思就是说把类似淘宝的网上购物平台的隐藏优惠券找出来分享给别人,自己赚取佣金,可谓是双赢,关键是没门槛,谁都可以做,收入也是相当可观
6、信用卡办理分享
如果身边有朋友需要办信用卡的,你给他推举一下,成功了就可以有佣金,大概是十几到几百一张不等。
7、抖音服务
这种短视频平台目前还在红利期,需要的服务很多,也很容易赚到钱的。
6、极速版软件
像头条极速版,抖音极速版等等,这些都可以分享或者看文章看视频就可以赚钱,这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躺着赚钱。
兼职门路有很多,上面分享这些都是不用投入一分钱就可以做的,只要用心做就可以了,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有不明白的朋友或者有其他建议的的欢迎私信交流。
裸辞以后大家都怎么度过后面的日子
大家好,我工作8年,做过两份工作——省电视台记者和科技类新媒体主编,均为裸辞。裸辞后如果没有无缝连接下一份工作,一般分为两种情况——裸辞休息后再进入工作、裸辞后不再找工作。我第一次裸辞后休息了4个月,属于休息后再工作;第二次裸辞至今已经休息5个月,短期也暂不会找工作,属于裸辞后不计划再打工。下面按照以上两种情况,分享下我是如何度过裸辞后的日子的。
1、裸辞休息后再进入工作
第一份工作在省级事业单位,做了近五年,基本假期较少。常规的五一假期、十一假期,甚至春节都只能调休。作为日播新闻节目记者,长期保持在线状态,手机24小时开机。当然,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对于我的提升价值很大。裸辞后,基于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决定给自己好好放个假,再去考虑工作。我休息的四个月所做的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留足时间。以前想学的东西都没有时间,裸辞后当然是先让自己开心一下。学习和感受那些因为没时间而搁置的兴趣爱好。比如我一直对服装设计制作感兴趣,裸辞后先报了一个上海的服装设计班,为期一个多月。在一个新的城市,认识新同学、学习打版制衣、住集体宿舍、楼顶晒太阳、逛布料批发市场,为自己和家人亲手做几身量身定制的新衣服。快乐这不就回来了嘛。如果你也有一直想学没学的东西,裸辞后不妨先去试试,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很治愈。第二阶段,给家人留一段时间。工作忙碌时,一直没有跟家人好好相处的时间,一年只能回家一次两次。相信不少不在家乡工作的人也是如此,每年回家的次数极其有限。所以,裸辞后跟家人好好相处,也是我很重要的事,毕竟当你再次进入工作,又会难得见面。一餐一饭,日出日落,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第三阶段,为自己的长期发展规划做打算。裸辞其实不仅是给自己休息的时间,也是为再出发积蓄力量的时刻。在你开始裸辞焦虑的时候,就抓紧思考下你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吧!包括你想要长期发展的城市、大的就业方向等。 着手学习相关职业技能、陆续投递简历,在不断摸索中,逐渐确认自己的下一步走向。2、裸辞后不再打工如果你不只是想中场休息,而是不想再打工,希望转做自由职业或者自己做点事的话,可能就跟我第二次裸辞的经历很相似了。在一线城市工作两年多,前半年基本是半夜十一点十二点下班,有时候晚饭也顾不得吃。过程中有自己带一个小团队,对上管理和对下管理都要做,虽然能力上可以做得来,但心情上和意愿上,并不喜欢做这件事。这次裸辞后,我决定不再打工了,自由职业试试。这次裸辞后我做了以下几件事。第一,确认自己自由职业的大方向。做过传统媒体记者、做过新媒体主编,我可以写文案、拍摄、剪辑,并且十分喜欢媒体行业,所以我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长处,确定了自媒体的大方向。如果你也想做自由职业,不妨先找到和确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自己擅长的事。第二,积极准备,有自驱力做事。旅行赛道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其实不容乐观。但出于兴趣点,我还是选择了旅行赛道。不同的是,我更偏爱旅居,比起几天去一个地方走马观花,更能充分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我分析了同类账号的优劣、数据情况、内容亮点等,并策划了自己旅居的几十个选题,并在初期坚持日更,几个月后开始靠自媒体(全平台同名账号:贡多拉在旅居)有了一点收入。所以,行动前的市场调研、过程中的坚持不懈,也是想不再打工的你所需要的。第三,拓宽收入渠道。没有正式工作,同时也意味着没有每个月到账的固定收入。所以,在你的自由职业不能支撑你开销的时间里,如果积蓄不多的话,你最好可以有点副业,有入账才能让你坚持的更久。
总之,裸辞可以暂时给你一段自由的时光,但躺平久了会焦虑,不上班也不等于不上进,做好规划,让裸辞后的时间美好起来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