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主要有哪些主要民族啊
在西藏有什么副业工作的西藏农奴制简介
西藏主要有哪些主要民族呢?西藏境内的民族构成多样,以藏族为主,分布广泛。藏族主要分布在拉萨河谷地带,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东部三江流域的藏族则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林业,兼营采集业,藏北高原的藏族以牧业为主,从事野生资源采集业。
门巴族是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的门隅地区,墨脱、林芝、错那等县也有分布。门巴族以农业为主,也从事林业、牧业和野生采集。
珞巴族是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察隅、墨脱、米林、隆子、朗县一带有零星分布。珞巴族内部分一些部落,他们大都从事种植业,如稻、谷、玉米豆类等,还普遍兼营畜牧、纺织、狩猎、采集等业,并生产锄头、木锹、木犁、砍刀等一些比较简单的生产工具。
回族是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陆续从甘肃、陕西、青海、四川、云南迁徙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等市镇。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屠宰业。
僜人(族)多分布在藏东南察隅地区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以及杜莱曲流域。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也从事采集、狩猎等。
夏尔巴人(族)多集中居住在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和定结县境内的陈塘区。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牧业,兼营副业。
除了上述民族外,西藏境内还零星居住着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白族等少数民族。
在西藏农奴制社会中,生产力极其低下,农业生产工具简陋,主要依赖木犁和木锄,甚至偶尔使用铁铧木犁进行耕作,收获量仅能达到种子的4到5倍。畜牧业方面,牛羊的成活率分别仅有50%和30%。手工业主要作为家庭副业,如捻毛线、织氆氇和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城市手工业者对封建领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商业活动在社会经济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上通过物物交换进行农牧产品交易。
西藏社会的阶级结构极为分明,农奴主阶级仅占总人口的5%,主要包括地方封建政府、贵族和寺院的代表。他们掌控了全部土地、山林以及大部分生产资料。农奴阶级占人口的90%,他们依附于农奴主,分为富裕、中等和贫苦农奴等阶层,其中“差巴”和“堆穷”是主要群体。差巴负责为地方政府和农奴主提供劳役,地位相对较高,而堆穷则是耕种少量份地的农奴,他们的地位可根据情况上升或下降。奴隶则占人口的5%,主要来源于破产的贫苦农奴,他们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完全受农奴主支配。
在农奴制体制下,土地分配不均,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分别占有31%、30%和39%的实耕土地。西藏地方政府掌握着土地管理的诸多权力,包括土地分配、调整和纠纷裁决,以及对差役的增减。这种“政教合一”的制度深深影响着西藏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
然而,直到1956年,随着中央指示的发布,才开始对西藏农奴制进行深入研究。调查工作在1958年进一步展开,编写了如《藏族简志》这样的专题著作。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和动乱的影响,西藏农奴制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尽管在1978年后出版的书籍如《西藏社会的飞跃》和《西藏自治区概况》中有所涉及,但整体上关于西藏农奴制的学术著作仍相对有限。通过已有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从几个角度去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扩展资料
中国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野蛮的社会制度。始于10世纪,到13世纪普遍确立,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时被废除。
西藏手工造纸发展调查:“绝技”逢春绿意浓
藏纸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曾做过湖南巡抚的查礼时至西藏,留有《藏纸诗》长句,诗中说蜀纸逊豫章,工拙奚足尚孰意黄教方,特出新奇样,臼捣柘皮浆,帘漾金精浪质坚宛茧练,色白施浏亮。题句意固适,作画兴当畅。裁之可糊窗,缀之堪为帐。何异高丽楮,洋笺亦复让。美言藏纸比蜀纸高出一筹,就连高丽纸也稍逊风骚。
我小的时候曾经当过喇嘛,也在私家学堂里学习过,经文和习字都写在藏纸上,玩的风筝也是藏纸做的,我自己都会做。说起与藏纸的亲密接触,强巴尊珠自有一番感触。强巴尊珠是拉萨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现从事藏纸、藏靴等民族工艺的挽救、开发工作。
小时候学藏文先是在木板上练习,学到一定程度后才在纸上写,写在纸上的字很好看。次多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藏纸上书写文字的美妙感觉。次多是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的村民,今年60岁,与共和国同龄,这个村子在民主改革前有16户人家生产藏纸,现在只有他家还在从事造纸。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藏纸已有千年的历史。据说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文成公主带来的。次多笑着对记者说,村里没有什么关于藏纸的传说故事,藏纸的历史也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区学者次旺仁钦考证,根据现有藏、汉史料分析研究,藏纸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藏纸生产的开始应该是从拉萨和雅砻逐步推广到全藏区,乃至到邻国。
藏纸的冬天
9月的一天,我们来到次多家。一进院子,次多的儿子正在往纱框中浇纸浆,麦场上晒着一张张藏纸,在阳光下煞是晃眼。随行翻译、塔荣镇副书记尼玛对记者说:雪拉村的藏纸非常有名,来采访、参观、购买藏纸的人也非常多,今年都来了好几批了。
阅读历史,我们知道的是藏纸曾经的辉煌,目及现实,我们看到的是藏纸现在的欣欣向荣,但我们也都了解藏纸一度衰弱的事实。聊起这段往事,次多这一造纸工艺的传承人讲出了藏纸由盛转衰背后的故事。
民主改革前,家里土地非常少,仅有的2亩地,还是从甲岗庄园租来的。因此,爷爷和父亲那代主要靠造纸来谋生。次多对此记忆犹新,租地要交地租,叔叔就到甲岗庄园做工,叔叔一年的劳动正好抵2亩地一年的租税。造纸也要交规定的纸张差役,剩余的纸才能归自己,造纸只能维持生活。
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的确改善了不少。民主改革后,西藏各地建了很多学校,需要大量的纸张,我们在农闲时造纸,供学校使用,提高了副业收入。次多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疑问,到1969年的时候,那时工业纸特别多,藏纸成本高,产量低,大家就都不做了。
藏族传统造纸业由于技术落后、消耗劳力大、成本高,产量低等诸多因素,逐渐失去市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藏纸也逐渐失去民心,由此手工造纸成为了一门绝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