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教育方面与发达国际存在着哪些差距
武汉创业项目哪里找&pn=516区块链产业园落户哪里最好
您正在看的回国创业是:对话海归教师:中外教育差距在于看重人还是机器。
不是很大,但也可以挣将近两万块。偶尔还可以接一些活儿,我不担心我会饿死。

但国内没有全民健康保险,我背后有一个大的家庭,而我的妈妈和继父都已经下岗,我妈妈的身体也不好,我的亲戚还有不少在农村,我特怕他们生病。我外公上个月去世了,他住院都要我花钱,我从国外寄1000美元,他们可以当8000块人民币花,好赖也能撑一下,但现在就比较难。

新京报:你现在这个困境有没有向王院长讲过?

唐:他也比较理解,也说过。我们还是比较能够沟通吧。他也只能说我们现在要共同去改善,去改进。希望把一些项目做好了,跟企业有更好的合作与互动,使学校有更多的收入,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时费。中央美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学校,基本工资他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因为基本工资标准是国家定的。

其实设计是蛮花钱的。

在国外设计一个模型车其实可能比买一个模型车更花钱,因为他们有大企业赞助,所以还比较好,而中国企业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税收支持政策吧。

搞教学改革是好事,但其他措施要跟上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如今国内高校的教学改革,比如聘用制?

唐:现在搞教学改革,搞聘用制,这是个好事,这样可以促进老师的积极性。但你取消了住房,聘用制后住房没有了,而钱没有提高一点,那房子怎么办呢?我一个月的房租补贴只有70块钱,你让我到那里去租房子去?所以只是说,现在中国的改革把大家都推向了竞争,这当然是好事,但你要把其他措施也跟上,不管是住房还是医疗保险。

新京报:周围有没有朋友也有像你这样的遭遇呢?

唐:据我所知,很多留学生都是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回来的,因为在这些国家找工作也很难。但真正从美国回来的,好像还不是很多。

或者他们是派驻中国的,拿着美国的工资,在中国生活,这个当然很好。完全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回来拿中国的工资的,除了我们的王院长,我还没认识的。我们搞艺术的还是有些理想主义的,但现在流行现实主义。

中外差距在于看重人还是机器

新京报:你好像没有你的同事忙?

唐:他们都很忙。说实在的,如果他们在外面有工作的话,在美国就应该算是兼职老师,因为他们没有全职工作嘛。在美国做老师就已经够他们忙的了,很少有老师还在外面有工作。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有领导是全职的了,全院都是兼职老师了。

新京报:你觉得为什么这么多老师能做兼职了,你觉得这是老师的浮躁呢还是社会的浮躁呢?

唐:我觉得如果选择了老师,那就比较上心吧,我觉得很多老师就跟我一样,只要生活和温饱问题解决了,我就不会想着在外面做什么。就专心做一些学术,其实要把一门课教好,挺不容易挺需要投入的。

但是没有办法,他们不去做兼职哪来的钱呢?现在房子不分配了,他们还得买房呀,买房的钱从哪里来呀对不对?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回国的一种感觉,全中国人民都很着急,很浮躁,看着什么赚钱就去干什么。

新京报:现在国内教学硬件跟国外差距有多大?

唐: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挺满意的,虽然比美国私立大学会有差距,但比起有些公立大学甚至还会好一点的,我们今年又花了好多钱买了机床。

但差距我觉得就在于把人看得重要还是把机器看得重要。在国外会把人看作最重要的,但在国内没有这种感觉。他们会觉得一台机床几百万,能用好几年,但他们不知道,一个人才可以用几十年。

新京报:你觉得国内不看重自己的人才,你是有这方面的亲身体会吗?

唐:美院也请的有外教,也有洋面孔。我敢肯定,他们的工资比我们高,肯定用美元计算。其实请一个洋人通常还要请一个翻译,这样的成本其实很大,但他们做出的贡献我觉得不见得就比我多。

有时候领导也发现有些洋面孔才能有限,不过他们需要这些洋面孔来撑门面。

其实,这些洋人除了公司派驻到中国来,要么他真的爱中国文化,要么他们是在本国呆不下去了,未必都是真正的人才。重用洋人,对培养自己的人才也很不利。现在中国公司重视外国设计人员,这让中国学习设计的学生心中很不安,他们看不到自己的

中国大学必须积极进行制度变革,追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要改变大量留学生单向“出口”长期“顺差”的局面。

这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近日的“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论坛中表示的。许智宏说,国际化给中国大学带来了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办学传统和特色产生影响,还导致不少统一标准的建立,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入学标准等。

许智宏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中国传统大学的文史哲专业由于不被市场接受而逐渐萎缩;同时,受到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驱动,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每年仅仅是留学生带来的经济收入就非常可观,而发展中国家流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几年我们学生本科‘出口’比率开始下降,出国比率在23%左右。这个数字还比较合理。”许智宏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有一定比例接受国外研究生教育,因为中国和国外在教育上的最大差距就是研究生教育。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也认为,由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应转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且最大层面选择非传统专业、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

“‘全球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学科机构和研究方向相近或互补的学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有机整合并优化配置学术资源,创建重点工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中学教师英国留学 中外教育差异差距在哪里?

摘自: 新华网 2002.04.16 07:14

英国的学校每年都有大考,而且每个学校学生的分数都公开,平均分多少,比去年提高了多少,都要张榜。
在英国,明文规定了各个年级的家庭作业量,1年级每天留半小时家庭作业,逐年增加,高中阶段的作业量和我们也差不多……

“英国的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

“英国的老师特别擅长问why(为什么)或者how(怎样、怎么),而中国老师爱问what(什么)。”

“英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

近日,首批32名“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的外派教师,结束了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为期6个月的学习,回到北京。他们对于英国的教育,感受颇深。

回来时,每个人都因行李超重交了罚款

回程途中,在机场,32位教师每个人都因为行李超重交了20英镑的罚款,这还是从轻发落的结果,要真按规定执行,有的老师恐怕要被罚几百英镑。

行李超重是因为他们书籍和各种资料带得太多了。

“英国有用有趣的书籍和资料太多了,整理行李时,我们都说即使把自己的东西都扔掉,也要把这些资料带给学生。”湖北武汉楚才实验中学的苗淑艳老师感叹,“国内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料太少了,书店里充斥着指导考试的资料”。

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的赵杰老师完整地复印了3本大书。她和苗淑艳看法一致:“我们的很多书店里,习题集、辅导书占据了大部分书架,但关于学习方法、信息含量扩展的书很少。教师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资料,只有复习资料,很难做到更新教法。”

贵阳一中的王妤到英国后,看了很多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感觉耳目一新,可一看出版日期,居然是20世纪70年代的。她说:“国内指导中小学教育的现代理论书籍,实在太少了。”

“以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宽容学生,充分肯定学生”

来自新疆克拉玛依一中的任长明老师,此行最深的感受是:“以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善待学生,宽容学生,充分肯定学生。”

任老师的感受来自于自己在英国当学生的经历。“我们上课时,无论发表什么样的意见,教授的评价总是‘maybe’或者‘perhaps’(可能、也许),这种模糊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而我们国内的课堂教学,则常常是一言堂,老师说A,学生就不能说B。”

王妤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在英国,不论是大学里教授,还是中小学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有时候,即使教授不同意我们的意见,他也会说OK,只是用其他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老师对学生永远是鼓励的。”

这32位老师中,有初中老师,也有高中老师,大家在一起交流时,都感到中国学生在小学时都很活跃,初中时也勇于发言,可上了高中以后,大多数学生就变得沉默,高中的课堂最为呆板。

王妤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处在不断被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尊心越来越强,如果还经常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否定,就会觉得丢面子,因为怕出错就越来越羞涩、越来越沉默。

任长明还提出,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很困难,时间一长,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慢慢对自己丧失信心。

他谈到在英国参观一所中学时,看到一个叫设计室的地方,以为上的是很高深的课程,进去一看,发现学生做的不过是简单的针线活。“课程不应该过难,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使他处于被肯定的状态,有利于增强自信。”

考试不一定只起负面作用,关键看考什么、怎么考

一位老师说,原以为国外的考试很少,去了英国才发现,那里也是考试国家,每年几次大考,而且每个学校学生的分数都公开,平均分多少,比去年提高了多少,都要张榜。如果1个学校连续几年成绩下降,很可能就会被取消办学资格,所以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不过,何庆友老师说,英国的考试题目非常灵活,比如它的文学课每次都考莎士比亚,但不是让学生谈中心思想、主题意义,而是谈自己的认识。所以,何老师的结论是:“考试不一定只起负面作用,关键看考什么、怎么考。”

王妤介绍,前段时间我们搞“减负”,不让老师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在英国,明文规定了各个年级的家庭作业量,1年级每天留半小时家庭作业,逐年增加,高中阶段的作业量和我们也差不多。“其实,”她说:“关键是作业内容,我们很多作业是死记硬背,像有的老师留的作业就是让学生抄课文,这样的作业就毫无意义。”

英国的教育重视过程,我们的教育重视结果

在英国一所中学,王妤听了一次关于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的文学课。这个专题讲了两星期,老师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去读原著、查背景,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最后还要问一句“Why do you think so(你为什么这样想)?”

王妤发现,英国的老师特别擅长问“why”(为什么)或者“how”(怎样、怎么),而中国老师爱问“what”(什么)。

何庆友说,这就是中英教育的最大差别,英国教育重视过程,中国教育重视结果。

过程和结果的区别,在对老师和学校的评价上体现得非常突出。王妤说,我们评价老师,考试成绩还是最重要的指标,而在英国,对老师的评价体系是多个指标构成的,除了学生的表现外,还有学生的意见、家长的意见、同事的意见和校长自己的评价。

何庆友说,英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建立一个关于总体能力倾向评价的数据库,学校每年有跟踪记录,观察这个学生提高的程度。不像国内,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上都差别很大,最后的考试结果,自然也相距甚远。

外教育十大差距

作者:新疆对外… 文章

声明:本站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微信:zxce87 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