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工作能干副业吗中电十四所怎么样硕士博士进去的待遇如何呢
中电十四所的介绍以及硕士博士的待遇包括如下:2019届双985小硕,研究部员工,已离职。谈一谈自己对14所的认识。这个回答是个人认为最客观的回答,主要是针对制度的思考,我从研究部员工的个人角度来讲一下自己的感受。由于保密等原因,网上关于研究所的信息是相对比较少的。相当一部分人对所里的印象为:1、工作强度相对互联网与华为较低2、公积金非常高(50%),待遇优渥3、工作稳定,没有中年危机4、压力较小,有自己的生活,发展兴趣爱好5、只有校招可以入职,非应届没有入所的机会。来了所里,不满意可以再去私企,而去了私企,就不能再进研究所了。而对于工作的内容、形式与环境,大多数人是一无所知的。接下来对这五点给出自己的了解和看法,仅适用于研究部硕士,回答中的讨论截图来自脉脉、虎扑、知乎等众多论坛,以证明说法是尽可能客观的。关于工作强度。在所内的话,研究部固定单休,周内正常工作时间为8:3020:00(其实很多时候不止20:00),赶上忙的时候比如竞标等,加班到夜里十点多甚至凌晨都是常态。周六固定上班,与周内相比,下班相对早一些。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不管节假日还是周末。节假日基本必加班,以国庆假期为例,不少同事都要加班工作三四天。据说有的部门会统计加班时长,用于评定绩效,但我并不能确定。整体而言,加班的强度是很大的。在所外,研究部的出差强度很大。学校期间的出差是到各个城市里去参加会议,而所里硕士的出差大多到各个外场。出差的时间一部和三部的出差时间最长。一部有的同事一年出差可达两三百天以上,三部也有的同事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外出差。这是由一部负总责和三部软件调试的职责所决定的。二部做系统与显控,出差时间相比一部和三部少一些,相应的待遇对比一部和三部要差很多。由于需要现场调试,与普通企业相比,出差时间仍然是比较多的。四部出差相对比较少,在所里的加班还是很顶的。出差的时长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人出到怀疑人生,有的人入所一两年仍然没怎么去过。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作为制造业,雷达的设计、生产与交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团队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正处于设计阶段,有的则处于调试与实验的阶段。处在不同的团队里的员工出差的先后自然不同。其次,不同部门产品类型不同,周期长度也是不相同的,有的不怎么需要出差,有的可能一呆就要呆大半年。部分硕士刚入职时会被分配到预研团队,出差强度就会小一些,实习期后再做统一的分配。同一部门不同团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出差人员紧缺的时候会有互相之间的调用。总体而言,研究部整体的出差强度是比较大的。在部门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高强度的出差,或早或晚,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出差的地点与环境出差地点的分布很广,城郊、戈壁、海边、岛上都有。环境大多比较恶劣,可以想象一下郊区的厂房与车间。出差外场(原则上)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有的部门甚至可能出现短则数天,长则数十天的失联情况。有些地方过于偏僻(海岛与戈壁滩等),出现意外情况,比如生病等都比较难处理。出差时的工作强度硕士在外场的工作强度很大,大多为朝8晚9/10。忙的时候干到凌晨两三点是正常的。有时一个月,便可以经历数次通宵。外场出差时是无休的,也就是一周7天连轴转。周日晚上不加班,作为休息。关于工作几年后的出差强度,正如引用回答里所说,级别越高,责任越大,出差的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解决。有些人若干年后转岗去了管理部门,待遇也会相应下滑。转岗是一个比较玄学的东西,好的部门很多人争着去,能否成功跟背景、个人能力都有关系。另外,部分部门不允许将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带入办公室。由于保密的原因,各种限制很多,流程也比较繁杂。关于待遇和公积金。实习期只有基本工资,没有绩效。实习期平均到手工资为4000元左右,时长为7个月。法律规定三年合同实习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但所里会发放7个月的实习工资。除去工资和绩效,还有公积金和油补、房补、饭补。总包每月在8k左右。硕士转正后职位为工程师助理,收入包括工资+绩效两部分。转正后每月的基本工资只有2k多,大头全部在绩效。这样,带薪休假就变成了带基本工资休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届7月份一起入职的同事们是很惨的。7月份入职,第一年没有年终奖,实习期刚过,又赶上疫情不能及时开工,收入少的可怜,还影响到下一年的公积金收入。大家普遍一片哀嚎。关于50%的公积金,是按照前一年的收入来计算的。第一年按基本工资的50%计算,由于基本工资低,每月双边公积金在2.7k左右。而由于第一年长达7个月的实习期,导致第二年在计算公积金的时候,基数仍然很低,大多人每月只比第一年多了几百块,也就是3k左右。假定在其他企业拿到base14k的offer(这个base对于电子信息类的双985硕士来说,很低了),按照单边12%的公积金计算,那么不计算年终奖的情况下,每月双边公积金在3.4k左右。如果按照base20k的offer计算,每月公积金在4.8k左右。因此,在前两年,硕士在所里的到手收入(基本工资+绩效)和公积金都是被吊着打的。第三年公积金可以大幅增长,但经过两年,同时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华为的同学已经有了第一笔积蓄,并涨了薪水。目前来看,三年后大多数人的公积金可以达到每月1W左右,也就是说税前年薪在20W以上。前提是可以熬过前两年,并且适应了以后出差加班的工作强度。如果中途没顶住,那抱歉,这两年就浪费掉了。有意思的是,在入职前,很多人是看不上全网黑的28所的。但有很多熬不过去的人,选择离职去了28所或是其他研究所。尽管28所的工作强度也非常大,但薪资确实更高,尤其是新员工的薪资。以出差补贴为例,所里每天的出差补贴为120~180元,而28所为180~380元不等。最后,所里近几年的新员工的待遇是一年比一年差的。工作的稳定性作为央企的军工研究所,稳定性高于华为、互联网等私企是毫无疑问的。但与其他国企相比,稳定性并没有太大差异。这里有三个问题:(1)事业编制。按照hr的说法,所里的员工的是有事业编制的,也就是所谓的“新型事业编制”。但同事们普遍持怀疑态度。这些年中电集团改革的趋势是企业化,大家都是合同工。以54所为例,去年是它给事业编制的最后一年。南方的研究所企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个人感觉现在所里的事业编制名存实亡,最明显的依据是所里的末位淘汰制。(2)末位淘汰制。所里是有末位淘汰制的。个人感觉,应该可能没有私企执行得那么严格,但末位淘汰还是存在的(3)离职率。新员工的离职率非常高。能进到14所的应届生,大多都是电子信息相关,而且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手里握着好几个offer进来,进来才发现由于信息的缺乏,自己决策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新员工而言,二部与软件相关,离职率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部门的员工没有离职的想法,没有离职的原因主要有几个:在所里一段时间后,由于与外界的隔离太久,技术严重不匹配,很难跳出去了。一些不做具体技术的部门可能更明显一些。所做的项目都是保密相关的,怎么写简历?出差无休和高强度的加班工作让人很难有精力寻找新的工作。最后,涉密以后离职,一般秘级需要在所里脱密一年,重要秘级为三年。最后,研究部员工的年龄,比较高的占比并不大。主力研发人员多在30出头。老员工很多选择了转岗或是离职。关于生活质量加班和单休还是很累。双休到单休,看起来工作时间只多了一天,但工作休息比直接从2.5:1上升到了6:1。度过了加班的一周,周日只想在床上躺一天。这点和华为大概是相同的哈哈。去互联网的同学加班也挺多,但是大多有双休,或是大小周,感觉还好一点。去外企的同学最爽,不仅仅是双休,加班费也都是按照法律给。出差的同事生活质量更差。一方面是和家人长期分离。妻子怀孕期间丈夫仍在外面出长差,回不了家甚至联系不到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每天和同事同吃同住,没有私人的空间。同时,休息日的不确定,让人很难安排自己在空闲时间准备去做什么。另外,所里是禁止做副业的。一些保密要害部门和外场,手机禁止带入和使用,想炒股都是不可能的。所里很多员工,尤其新员工的幸福感是很低的。很多人家境一般,希望找一份稳定收入中上的工作,入职后又发现自己工作并不满意,但家庭情况不足以支撑起自己折腾着换工作试错的勇气,只能继续工作下去,过了几年也就接受了。实在接受不了的,或是家底不错的很多都选择了离开。关于离职关于离职周期,实习期离职的同事们的情况来看,大多在一到两个月左右。涉密后的员工由于脱密期的原因,离职周期普遍更久。但貌似可以去不那么严格的国企单位委托脱密。对于实习期离职的同事而言,丢了宝贵的应届生身份后,参加校招,很多企业并不承认;而参加社招,又没有工作经验,很多企业在社招时会明码规定N年工作经验起步。因此可选择范围急剧减小,难度比校招时大了很多。以华为和中兴为例,华为低级别社招只有od的职位,而中兴要求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互联网公司如百度等很多也存在若干限制。对于工作时间较久的员工,离职时一方面是保密协议的限制,需要在所里长时间的脱密;另一方面,所里每年的离职是有名额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今年离职名额满了,那么你就需要排队等着离职。我实在不能理解这奇葩的规定。整个离职流程有十几个部门的字要签,非常繁琐与复杂。但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所里特有的。如果是从14所跳槽去企业,很困难。原因参考第3点中离职率的部分,同时,所里在企业中的认可度是很低的。但如果只是想换个单位,不考虑跳出军工这一行,问题并不大,因为14所在军工行业是很受认可的,所以去其他研究所相对比较容易。如果是企业跳槽进研究所,很多的研究所是开放社招的,所里很多人离职后也是通过社招去了其他的研究所。14所的社招名额比较少,但仍然会有。建议:如果军工情怀特别强烈,加班、出差、保密限制、待遇、生活、家庭等等因素都不需要考虑,那么来吧没问题。如果你看到网上的吐槽已经产生了怀疑,但是不亲眼见到仍然觉得不放心,那么不要来。因为你排斥这种价值观,一旦发现是真实的,并不会适应它,而是会变得非常痛苦。除非环境改变,但这短期内并不现实。如果你特别想挣钱,那么不要来,因为至少前两年你都是很贫穷的。如果你看重家庭,那么不要来,因为所里的风气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照顾不到家人。如果你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搞点自己的爱好,那么也不要来,因为加班时间和出差都不允许。如果你想要私人的空间,因为出差每日每时要和同事在一起,也是没有的。如果确实很想来,建议联系到在部门内工作的师兄师姐,了解清楚部门内部的工作情况再来。同一个部内部的不同科室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啥都不了解,不就是在赌吗?其他的一些想法: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很多人放弃了华为的offer来到所里,所里却很推崇华为。不止一个老员工同我聊起,前些年所里的招聘相比现在是要冷淡很多的,但近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来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硕博。最明显的一点,在于近几年来了很多清北的博士,比例较之前大幅提升。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所里的科研实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硕士以及出身不算太好的博士,其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了。领导中优秀博士的比例越发高。顺便说一句,有的博士,出差和加班也是很凶的。这个因人而异。我思考了一下,认为原因大致有三个。所里的硬实力确实是很强的,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尽管技术优势没有以前明显了,但仍然是行业领头者。经过前两年薪资的调整,博士的待遇大幅提升。博士安家费分为三档,最优秀一档博士的安家费+年薪,在第一年便可以达到将近百万。实习期的时候,硕士每月平均到手4k,有一个月到手只有2k多一点,博士每月到手2W4左右(不包含公积金)。要知道,月入20k,按照单边公积金12%计算,扣除社保、税、公积金到手也就是15k不到,所以这个待遇真的是非常高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薪资调整后,外界对于所里的印象便是极高的公积金,行业领头羊以及不菲的安家费;再配合一贯对研究所清闲养老的看法,自然觉得性价比非常高。而由于军工研究所工作的特殊性,一方面员工普遍具有保密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被定位到被卡离职。因此,不同于互联网员工的疯狂吐槽,所里很少会有员工发声。这就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网上对于所里的追捧基本上都是没有在所里工作过的人的直观印象,但工作的形式与强度,却很少有员工发声。而在面试时,所里对出差、加班、保密、待遇等问题基本都不会说明或是一带而过。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多人认为知乎上的吐槽,因为其对互联网的推崇而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在一年的工作后,发现自己当初是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呆的太久了,以至于那些匪夷所思的吐槽听起来像是刻意抹黑。世上有很多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工厂里学机械的工人们,建筑铁路和建筑的工人们,还有早出晚归的摊主、车间里的员工都是非常辛苦的,不仅仅薪资低,工作环境也是非常恶劣的。工人和农民的地位被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尤其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中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学历低么?未必,很多也是985211的硕士。但工程师红利从来都不是工程师的红利,人口红利也从不是人口的红利。我们引以为傲的基建狂魔的速度,如果你了解,就会发现它是用很多人日夜工作,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对于很多的劳动人民来说,996对他们真的是福报。只不过他们不像程序员群体,有发声的意识和工具。总体而言,所里三年后的待遇也算不错。但与高强度的加班、出差、保密限制等众多因素相综合,个人感觉性价比是非常低的。尤其由于对所里的错误印象,以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很多人入职后的工作状况与当初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最后,一些无关但重要的事情:对于很多的人,尤其那些根本没有选择的底层劳动人民而言,违犯劳动法的公司和恶劣的劳动环境是屡见不鲜的。整个社会的劳动环境并不是割裂的,绝大多数人也不过是时代浪潮中渺小的一个,每个人都是身在其中受影响的。但至少,在我们有选择范围的时候,捍卫公正合法的劳动环境。这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家公司,而应当是年轻一辈的态度。能发声的发声,能做事的做事。而在未来的10~20年内,90后、95后甚至00后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大学生、硕博等知识分子无疑有更多的发声意识和更多的话语权。
中电十四所怎么样硕士博士进去的待遇如何呢
1. 中电十四所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底蕴的央企军工研究所,在业界通常被认为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公积金丰厚且稳定。
2. 然而,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尤其是2019届的双985硕士生,他们经历了入职初期的低工资,工作压力大,生活挑战多。
3. 离职率高发,部分原因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冲突,以及工作强度高、单休制度、常加班等。
4. 工作环境和内容可能鲜为人知,硕士生实习期后可能会面临团队调整,出差时间、地点和强度可能会有巨大差异。
5. 在薪酬方面,实习期待遇较低,转正后基本工资不高,绩效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影响公积金和年终奖。
6. 前两年的收入和公积金可能较低,但从第三年起待遇有所改善,但工作压力依然不小。
7. 工作稳定性受到事业编制名存实亡的影响,末位淘汰制和较高的离职率成为常态,加班频繁。
8. 休假保障相对有限,出差同事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且对于副业有着严格的限制。
9. 对于追求高收入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做好前两年可能的经济压力准备,同时重视家庭和生活的人需要谨慎考虑。
10. 中电十四所虽然科研实力在增强,吸引了优秀人才,但也带来了竞争压力,外界对其待遇的高评价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
11. 工作环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工厂和恶劣的劳动条件,员工的幸福感受到影响,尤其是对家境一般、对工作满意度不高的新员工。
12. 离职流程繁琐,实习期离职受到限制,跳槽至企业难度大,存在违反劳动法和恶劣环境的问题。
13. 我们呼吁新一代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要有发声的勇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抵制不合规的行为。
14. 在选择工作时,务必深入理解并评估个人的接受度和期望值,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