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的总结与规划 1500字
编发适合什么副业工作呢姚立文敢写改革开放新篇
离开师兄师姐的怀抱已经将近有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里面我做了很多很多不太一样的事情。最近参加了两次师兄师姐的毕业照,陪同他们一起度过大学生活的最后时光,也帮忙制作了学院《下一站,爱》毕业生晚会的主线动画;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好像也快要完了。这些念头每当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面,总是会有一些伤感。
工作:
回忆我的大学生活,虽然没做过什么大官,但是我接手的工作却非常多。大一就进入了学院新闻中心采写部当一名记者和社科部通讯员,采访报道学院里面发生的事情,关注校园和学院的最新情报,编发学院的通知和文件,与院内表现突出的同学、资深老师进行深入访谈然后写上几千字的访谈稿。大二顺利“晋升”为新闻中心三个编辑之一,当过学院14支暑期实践队伍的总编和新闻负责人。每天晚上更是在文字堆里纠结上几个小时,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在社会工作协会也混了个秘书部副部,负责一些会员的管理。随后有幸在接近200名的同学当中,通过两轮考试“脱颖而出”,当了与本专业毫无相关性的学校首批学生网管。后来加入了院毽球队,在第五届学校体育节中为学院在校争取了22个学院里面第六名的荣誉。大三加入了广州大学魔术社,当了信息网络部副部,负责一些视频、海报、传单的设计和制作。后来加入了广大魔术社表演队成为队长,成为主力成员之一,随后成为了广大魔术社手法班的导师。
除了主业之外,我的副业也是如火如荼。在大一还没有加入社工协会的时候,我已经为协会作出了不少贡献。在某顼昭师兄的诱导之下,为协会制作了调查工作的小组成员工作证、社工协会的会旗会徽,制作了协会的阶段性视频和年度总结视频。帮助过学院挑战杯的队伍制作成果展示视频。很荣幸得拿到了首届会员日会员权益标志设计的第二名。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做过派传单、引导员的兼职,后来跟广州经博文化公司有过一个暑期的合作,担任该公司一个旗下教育网的网络编辑助理。
学习:
学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高,如果实际工作的绩效没有提高,学习的成效自然为零。能力包括知识(Knowledge)、技术(Technique)和经验(Experience)。因为能力基本上是通过工作得来的,但学习与工作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划分,所以下面我简单说说我除了工作之外自己对各领域的一些研究。因为自己比较热衷于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东西,在大一至大二期间,曾经“闭门”研究Flash8.0、Audition2.0、PhotoshopCS3、Premiere等软件并且做出了很多作品。例如用Flash就制作过一些简单的动画和小游戏,利用Auditon学习一些录音的处理。利用photoshop为同学、朋友做一些 CD封面的设计、公益广告、科幻图片、QQ表情、新闻等形式的作品。有一段时间研究过中国象棋,买了一些棋谱的书,对一些经典布局、残局和实战对局进行研究,大大提升了中国象棋的功力。(因为经常被投诉本博客已经变成魔术博客,因此魔术部分略)。自己学完了基本日常手语100句。
生活:
我的大学生活没什么好抱怨的了。做过天天按时上课的好学生,也逃过不少课;试过日以继夜的躲在宿舍里工作,也有过每天傍晚与朋友自行车环游大学城的快乐片段。看过中心湖的泛泛湖水,也记得林荫校道上的树影、斑驳和摇曳。有朋友、有知心。有追过人,也被人追过。目前魔术方面已经上了轨道,在校内外的人际网络也越来越大,自己的知名度提升得很快。现在还有个可爱的会烧饭的女朋友,太完美了。如果大学生活在此刻结束,我唯一的遗憾是,四级还没过。
一些计划:
在大三毕业之前,尽早过四级考试;继续接手一些魔术表演和培训方面的工作,但同时尽量减少消耗在魔术上的时间。在这个暑假我将会跟XX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同时做好本专业的实践,跟朋友一起考驾驶证。大四我将会自己出版一到两本书,在报纸、杂志上刊登一些文章,利用网络和面谈认识更多社会上的朋友,做好更多的兼职工作,方向大概是,网络传播、网络编辑、宣传的策划这一类的。同时也利用自己的能力开展一些副业。争取在大四之内,每个月收入能够最少达到1500元以上。在毕业后,我会尝试做自己一直都很向往的自由职业者,以宿舍作为工作室保持一年内有动态稳定的收入,起码自己可以养活自己。毕业之后一年内有一份固定的有一定薪酬但是不会太繁忙的职业,同时继续开展一些副业。五年内可能会考虑成立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司。
当然,计划归计划,还是要看机遇,目前我觉得自己的机遇还是很多的。如果每天有48小时就好了。
姚力文,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磨砺,重返人民日报社会,从事编辑工作。他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深刻反思,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做好中央党报编辑的自觉性。他全身心投入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拔乱返正斗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支持并宣传那些在实践中涌现出的新事新人、新的工作思路和新鲜经验。他的努力为改革开放事业,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敢于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将深入揭批“四人帮”与解决农村现存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落实党的经济政策作为头等大事。他深入乡村农户,面对面听取基层干部和社员的要求和意见,掌握第一手材料。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安徽省委制定了包括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按劳分配要兑现、鼓励家庭副业等六条政策规定。这些政策的落实,使安徽农村工作出现新的局面。然而,分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对安徽的做法表示不满和责难。姚力文已知上述情况,不惧风险、不畏限难,前往安徽采访。在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78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一版上首次报道了安徽省落实政策的活动,这是中央党报在这一时期内的一个重要突破,17个省的党报转载了这一报道。
通讯发表后12天,姚力文配合《安徽省定远县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农业大增产》的新闻,撰写了《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的文章。这篇文章受到多数生产队长的热烈欢迎,却让深受“四人帮”流毒之害的陈永贵大为恼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永贵受到了批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幕后的第一个春天,姚力文受中央办公厅的委托,与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的同志一起前往广东省农村进行调查,他执笔写出《调动农民积极的一项有措施——广东农村实行“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的调查》,并在《人民日报》发表。调查报告用事实阐明了“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的优越性,对那些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干部和农民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1982年5月,姚力文前往贵州省农村访问,经过20天的调查,他撰写了《集体经济获得新活力》、《阳关道的新起点》两篇通讯。前者荣获农村改革十周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983年11月,姚力文考察浙江省温州地区的家庭工业和民营经济,编发了“农村商品生产新动向”的经济述评,全面介绍温州家庭工业的发展情况,并有力地回答了某些保守人士的责难。
围绕农村经济多样化这一课题,姚力文组织并编发了《多则活》、《家庭经营大有前途》、《自营专业户是新型个体经济》等多篇评论,在《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党对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认识农村经济多种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多层次发展商品生产的新趋势。
在198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万里同志希望干部们不再当粮食书记或棉花书记,而要用发展商品经济的宏观指导思想来总揽全局。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山东诸城县委府重视流通领域工作,鼓励各部门运用经济手段,积极参与市场调查,使得全县商品经济显著活跃,出现了流通与生产的良性循环,贸、农、工各业协调、持续、较高速度发展的新局面。1987年2月,姚力文报道了诸城“商品生产大合唱”的经验,两年后,他又报道了诸城深化商品生产大合唱,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经验。诸城经验吸引了大量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1996年冬,古稀之年的姚力文前往山东省的聊城、莘庄、茬平、泗水等县欠发达地区农村进行调查,撰写了《重新认识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通讯,提出了发展大农业、大流通、培育经济增长点、正确认识和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姚力文在1980年初被借调至中央文献研究室近两年,作为刘少奇著作研究组第一任负责人,他参与并组织了《刘少奇选集(上卷)》的编辑整理和事实校正工作。他撰写的介绍《刘选》上卷和怀念刘少奇同志的文章,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当代海军》杂志的信息
《当代海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管、《人民海军》报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军事刊物。她创刊15年来,出版了100多期,发行总量已达数百万册。
这份刊物一直关注国家海洋权益,关注国防建设,宣传人民海军崭新风貌,为增强全民海洋和海防观念而不遗余力地默默奉献着。近年来,刊物先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去年,杂志社还被评为全国宣传《国防教育法》系列活动先进单位。
创刊15年来,《当代海军》坚持与时俱进办刊,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找准浓郁的海军特色
《当代海军》创刊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兼顾军事、文史、科普等知识的期刊。1990年公开对外发行后,逐渐增扩军事(中外海军历史、装备、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一些思想评论、文化艺术、生活情感的文章还占有相当的篇幅,缺乏鲜明的海军特色。
面对这一形势,杂志社对当时的读者市场进行了调研,认为大多数喜欢《当代海军》的读者天性尚武、心怀海防,这些人不仅对海军生活好奇,更关注我国海军的实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了解世界各国海军的现状;这些人也知道我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与世界强国海军相比还有差距,但更盼望了解我国海军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海上战争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等。为此,杂志社决定加强刊物的\"兵味、海味、硝烟味\",使杂志具有浓郁的海军特色。
首先,重点宣传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以不泄密为前提,根据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体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思想,着重从教育训练、组织指挥、军事思想、军事观念、军人素质等方面,全面展现人民海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反映我海军军事斗争准备情况,反映部队官兵训练生活和精神风貌。在此,重点介绍我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从舆论上为我海军建设鼓与呼。
其次,加大反映海军世界的信息量。全面反映世界各国海军的情况,包括海军世界风云、海军发展态势、海军官兵风貌、海军高精武器装备,主要是对世界各国海军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世人非常关注的海上军事斗争热点及时进行深度报道,比如各国海军在海域划分、海洋资源争夺、海上力量扩张、海上演习、海上作战等方面。
第三,突出刊物的时代气息。在报道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当今人民海军军事训练、演练和海上生活实况介绍给读者。同时,密切追踪当今世界海军发展的最新动态、热点话题、海上战事或演习。对外国海军的介绍,也侧重于其新情况、新发展,即新的建军思想、编制体制及教育训练等方面情况。介绍海军武器装备突出\"新\"、\"精\"两个字。在介绍的过程中,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翔实、报道及时。
第四,坚持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从当代海军到未来海军,从中国海军到外国海军,系统介绍各国海军常识性东西,诸如各国海军军语、军旗、军阶、军衔、军功章、军服、军舰命名、各种军舰划分和各种舰载武器概念等。重点抓了那些大众关注、欲知和愿知的事物,将事迹经验故事化,装备介绍通俗化,从而使读者在情愿而有效的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海军和海洋文化知识的熏陶。
由于《当代海军》在市场竞争中坚持突出海军特色,在数以万计的期刊市场上,实现了全国独此一家、全军独树一帜的追求。近年来,国内军事期刊出现降温现象,有些刊物发行量下降得很厉害,而《当代海军》不仅稳住了脚跟,而且为办成精品期刊、创全军名牌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
在办刊环境方面,《当代海军》可谓先天不足:杂志社没有编制,办刊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各处室抽出来的,且总共才3人,人手严重不足。
面对这一先天劣势,杂志社没有退缩,在海军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办刊环境。
第一,不拘一格选用人。杂志社充分利用报社办刊的优势,在征得海军报社领导的同意后,聘用报社的两名同志为兼职编辑;总装驻南京某军代表熟悉武器装备、对海军问题颇有研究,便跨军种将他调入;一士官在来社学习期间显示出发行杂志方面的才能,该社就千方百计将他留下来;该社还返聘已退休的老社长,将老同志丰富的办刊经验运用起来。这样一来,杂志社人手不足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及时褒奖稳人心。过去海军报社有些同志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当代海军》只是报社的副业,没有前途;每年工作总结时不要说立功,嘉奖都很少。这几年来,《当代海军》为创办一流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海军报社上下普遍的承认。现在编辑部不仅每年都有人受嘉奖,有的同志还立了三等功。1999年底,经海军党委批准,杂志主编已解决了副师职待遇。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年轻编辑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提供工作方便。编辑部有的同志住在城里,每天往返要2个小时。杂志社考虑到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便破例允许其不坐班,平时在家编稿,每周来办公室两三次处理事务或参加会议,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忙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年轻编辑家属随军找工作,他们从经济上提供条件,使其尽快安置家属,安心投入工作。负责发行的编辑对外联系多,就为他安装电话、配BP机。
由于杂志社十分重视调动办刊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办刊环境,虽然海军报社专门分配给杂志社办刊的工作人员不多,但人人都能积极主动、不辞辛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严守国家的出版政策
面对我国期刊市场十分激烈的竞争态势,有的刊物过多强调\"市场\",而忽视了\"管理\",从而导致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当代海军》杂志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味去迎合一些读者低级或者猎奇的阅读心理及口味,没有片面地追求市场销量和单一的经济利益,而是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严格执行中央、军队的新闻宣传纪律,从\"讲政治\"、\"守阵地\"的认识高度来办刊物。
目前,该社专职编辑3人,另有兼职人员2人,聘请3人。每篇稿件不仅坚持编辑初审、主编二审、社长终审,还请返聘的老社长复审,从而多了一道审稿关,保证严格按照中央的宣传口径和军队的宣传纪律,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此外,杂志社坚持对稿件编排的各个技术环节规范操作,在责任编辑最后一校点完后,主编还要再细看一遍,方可付印。
由于《当代海军》不能像地方发行量大的刊物那样靠开高稿费来吸引优质稿件,所以好稿、优稿十分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偶尔遇到自发来的好稿子,杂志社自然知道它对于提高本刊发行量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一概无原则地拿来刊用,凡是涉及到重大题材的文章、图片一律履行报批手续。因时间紧来不及报批的文章和图片,决不擅自刊发。例如,杂志社曾收到过一位海军退下来的老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反映我人民海军在抗美援朝中秘密出兵朝鲜元山港布雷的事件。该事件从未对外公开,肯定会有读者市场。然而,在来不及报海军保密委员会审批的情况下,还是不予刊登;还有一篇目击林彪从海军山海关机场出逃的文章,写得生动也很新鲜,地方报纸已连载过,编辑编好稿后,主编考虑再三,也给撤掉了。
《当代海军》编辑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的各个处、室抽调过来的,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在此情况下,杂志社特意聘请了两位对海军知识比较熟悉的专业校对人员,负责每期文稿的校对工作,而且每期稿件的校对不少于3个校次。对涉及重大题材的文章内容还要相应增加校次。在印刷厂制做好每期杂志软片后,还要指定专门人员通读蓝图,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当即令印刷厂返工重做。
近年来,杂志社在执行出版政策法规情况方面做到了无重大问题发生,无明显技术性差错,在办刊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
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期刊界更是如此。《当代海军》杂志在15年的办刊实践中,时时保持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使杂志与时俱进,他们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一直在自我超越、自我突破。
第一,不吃\"皇粮\"闯市场。《当代海军》创刊后,先是与军内许多期刊一样,靠上级拨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办刊,定期送发海军部队基层官兵。当时杂志订价低,印刷成本高,每印一册杂志需倒贴0.70元,全年需海政补贴近6万元。
\"皇粮\"好吃,但嚼起来没味道。1994年底,海军报社领导在分析了办刊形势后,明确提出,杂志要到市场上找出路,向市场要效益,走出一条自我生存之路。1995年初,《当代海军》\"走自我生存之路\"的请示得到海政首长的同意和支持后,杂志社便大胆借鉴地方及军内一些期刊的做法,多管齐下,拓宽发行渠道,当年便见成效,每期印数达到了3万多册,真正进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环。
第二,改刊名适应读者需求。《当代海军》一直视读者为上帝,把读者的需求当成改进办刊工作的第一信号。当初,《当代海军》的原名为《水兵》,这个刊名虽然也有特点,但仍难以涵盖和传达市场所需要的刊物定位和内容。当时,很多热爱军事的\"海军迷\"来信反映,不细看内文还误以为是文学杂志(当时文学期刊已进入低谷)。为此,编辑部决定放弃在部分读者心目中已有较好印象的《水兵》这个刊名,经多方研讨、最后经海军首长确定为既有鲜明海军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军事刊物名称,即《当代海军》。新刊名一经使用,很快就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发行量一下子翻了三四倍。
第三,使刊物更有\"分量\"。军事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片刻都没有停止,对此,《当代海军》在竞争中求发展、靠优质精品立足市场,适时决定又\"进\"一步。1996年初,杂志社为弥补双月刊新闻性差、读者阅读不解渴的弱点,又适时改版增页,即从48页4个彩封扩为64页加8个彩页。与此同时,杂志社还提出\"海味更鲜,兵味更浓,风格更新,品味更高\"的办刊目标,即每期有一组重点编发的稿子,表现我海军官兵的正义、阳刚之气,宣传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不懈努力,从而在同类期刊中显出海军刊物的品位和权威性。后来,杂志社又联系了几家图片社(网),使刊物的彩页配图具有了世界海军方面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
第四,让读者尽快看到刊物。前两年,不少读者给杂志社来信反映,很高兴《当代海军》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和世界海军的窗口,但最大的遗憾是不能每月与她见面。考虑到读者对杂志的这种渴望,在分析了当时的期刊市场许多季刊、月刊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已将刊物改为半月刊或周刊,而双月出版的刊物已所剩无几,杂志社果断请示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经总政批准终于在2000年下半年改成了月刊。这使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传播,在军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五,使刊物装帧更加精美。随着读者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对刊物的装帧设计也越来越挑剔。刊物靓不靓,能不能让读者在众多刊物中认出来,并做到\"五三\",即在5步外停留3秒钟,成为衡量刊物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为此,《当代海军》对刊物的装帧设计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装帧风格,即具有动感、美感、海味和兵味,使杂志封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新给刊物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气象,近年来杂志在全国、全军屡次获得大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当代海军》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时为保障社会效益而不惜牺牲经济效益,因此在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首先,把蓝色国土装进国人心中。《当代海军》刊载了《三字经为何忘了海洋》、《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和《刘公岛上寻答案》等文章,纵论海洋权益,聚焦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从图们江出海口的争议与开发,到南海曾母暗沙主权碑的投放;从海湾战争的战火到钓鱼岛的归属;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清朝\"禁海\"的悲叹,都紧紧牵动着国人关注蓝色国土的目光。
其次,将人民海军官兵的高大形象印在国人脑海。社会各界看了《当代海军》大力宣传的人民海军艰苦训练、建功海疆的事迹后,纷纷表达了崇敬的心情。安徽太和县一中傅瑜同学从《当代海军》杂志上看到了南沙官兵的感人事迹后立下志愿:今生不求功名利禄,但愿战死南沙,以鲜血和生命挽回一个完整的国土。浙江上虞市丁宅信用社职工沈敏君读了该刊记述我海军陆战队员训练生活的文章之后,对我海军陆战队员顿生爱慕之情。飞行舰长柏耀平的事迹一经该刊披露,便引来无数有志于海防的中学生给编辑部来信明志,希望能考上海军院校,以待日后驾舰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第三,激发有志青年献身海防。不少大中学生通过《当代海军》了解了人民海军,并立志当一名海军战士,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浙江绍兴一个名叫胡东峰的16岁少年,读罢《当代海军》后,朝思暮想当海军。他等不及长到18岁的成年人,就偷偷离家出走,跑到北京,千里投军。湖北仙桃市第一中学王俊等同学结识《当代海军》后,和同学联名给原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倡议书,征集到几百人签名。而他是以血签名的,以表达建设强大海军的坚强信念和想当海军的强烈追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