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肉兔生产情况
大田副业怎么推广什么是副业
大田县,因其丰富的肉兔养殖产业而被誉为“肉兔之乡”。据统计,这个福建省最大的肉兔生产基地,有超过80%的农户参与大田肉兔的饲养。2008年,大田县的肉兔饲养量达到了212万只,出栏商品兔141万只,产值达到了4200万元,养兔业为农民带来了人均130元以上的收入增长。大田肉兔的产量、质量与销量皆位列福建省首位。
大田县的肉兔饲养历史悠久,多为分散的家庭副业,每户的养殖规模一般不超过10只。由于大田县地形以山区为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称号,广阔的草场资源丰富,象山草场面积达866公顷,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草场,为大田肉兔提供了理想的饲养环境。这里气候温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使得肉兔养殖得以蓬勃发展。
为了推动肉兔养殖业的发展,大田县在1993年前后组织技术力量,攻克低成本养兔技术难关。县里投入320万元,建设了种兔场和饲料厂,改良牧草,形成了从县到户的四级良种繁育体系。同时,推广了良种兔饲养与牧草配合、兔病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成活率至93%。县内的兽医站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实现了标准化饲养,使大田肉兔生产步入规范化轨道,产品质量显著提升。2001年,“仙峰牌”商标的注册及省名牌农产品的评定,进一步提升了大田肉兔的市场影响力,使之成为福建省农产品的代表性品牌。
截至2009年,大田县有超过15个专业村的农户平均每户养兔超过100只,600多户重点户年饲养量达到500只以上,肉兔养殖已成为全县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大田县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综合标准化管理,确保了大田肉兔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副业,又称农副产业,指的是生产单位除主要生产活动以外的生产事业。在中国农业生产部门中,副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大田生产以外的其他附带经营的生产活动,例如养猪、养鸡、编席、采集药材等。这些副业活动不仅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副业通常指的是人们的次要财产收入来源。与主要职业(事业)相比,副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主要职业以获得维持个人生计所需的基本收入为目的,而副业则以提高生活条件为目的,与生计无直接关系。人们一般将收入较多且稳定的职业视为事业,而将收入较少且不稳定的职业视为副业。其次,在正常情况下,副业的从事时间通常比主要事业的从事时间要短。最后,主要职业较为固定,而副业则相对容易变更。
副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许多人来说,副业不仅是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个人兴趣、爱好和梦想的重要途径。例如,有些人可能将摄影、写作或手工艺等作为副业,以此追求个人成就和满足感。此外,副业还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新技能、拓展人脉资源,并在必要时作为主业的补充或替代。
然而,副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时间管理、精力分配以及市场竞争等问题都需要考虑。此外,一些行业可能存在法律法规的限制,使得副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从事副业时,需要充分了解行业规则和法律政策,以确保合法合规地经营。
总之,副业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副业不仅可以为生活增添乐趣和多样性,还可以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大田县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大田县人民凭借开发山区资源和引进外部资本,发展了农业如茶、竹、木等种植,以及手工业如采炼、造纸等,尤其在矿冶业上历史悠久。宋元时期,采矿冶炼业已十分兴盛,明代铁炉规模扩大,清代至民国,大田县的铁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采矿业一度繁荣。然而,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战乱使大田县长期贫困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
1949年后,在中共大田县委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田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和大规模水利建设提振了农业,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经济基础。1957年至1966年,大田重视地方工业发展,但因“大跃进”等因素导致经济波动。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和林牧副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崛起,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大田县经济飞速增长。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多,第三产业和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和商品零售总额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变化明显,粮食稳定增长,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工业尤其是建材、矿产和水泥业成为主导。电力、交通和邮电设施得到改善,对外经济合作和引进外资成效显著。
扩展资料
大田县为福建省三明市的一个县,大田县别称“岩城”,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北纬25°29′26°10′,东经117°29′118°03′。东邻德化,西靠永安,南连永春、漳平,北与三明、沙县、尤溪毗连。土地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1.89%,占三明市的9.91%。1993年,全县设5个镇、13个乡、26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45.76万人,汉族占绝大多数,有回、满、畲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非农业人口17.91万人。通行闽南方言大田话。
评论(0)